化学史……第十四章环境化学选编.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十 四 章 ;一、三废 1661年英国人伊夫林就写了《驱逐烟气》一书献给英王查理二世。该书已指出空气污染的危害,并提出了一些防治对策。 美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一些城市因多烟而出名。 19世纪后期日本足尾铜矿区因废气毁坏了整片的山林和庄稼,使矿山周围24平方千米的土地成为不毛之地,总受害面积竟达400平方千米。;石油污染事件 从1943年开始,在洛杉矶上空出现了浅蓝色的烟雾。它是由排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特别是汽油蒸气和汽车尾气)经阳光照射,连续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一些物质所形成的气体,主要有害成分是臭氧,过氧乙酸硝酸酯(PAN)等。;2、农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处推广的DDT、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是最突出的例子。大量试验表明,有机氯农药在一定时间内可残留在土壤、水域和生物体,并随着食物链逐步浓缩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而引起一些不良后果。有机农药有致癌作用。;3、核污染;鬼城切尔诺贝利;第四号机组被用水泥封筑起来 ;食人巨鼠和巨型兔子;美国化学会在80年代初组织350多位化学家经过三年反复研讨,于1985年出版《化学中的机会》及1989年改编出版《化学中的机会--------今天和明天》,两书都有专门的章节论述环境化学研究的任务和方向。;书中指出环境化学研究必须回答下列问题: (1)查明潜在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量与形式); (2)查明这些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它们在某一环境介质中及不同环境介质之间的环境化学行为; (3)查明这些潜在有害物质对环境(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途径、机制和风险。 (4)探讨缓解或消除这些有害物质已造成的影响或防止它们可能造成影响的方法和途径。;环境化学的定义和分支科学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空气、水体、土壤、生物)中的存在、化学特征、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它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保护臭氧层 目前环境化学中最大成就莫过于揭示出销蚀臭氧层的化学机理。 荷兰的保罗·克鲁森、美国人F·舍伍德·罗兰和美籍墨西哥人马里奥·莫利纳。以其令人信服的工作证实了上述观点,因此获得了199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教授罗兰对氟利昂的去向很感兴趣,发现了氯原子使臭氧的分解能力远远超过NOx。随后,罗兰和莫利奥在Lovelock工作的基础上,把研究从对流层推进到平流层,发现了CFCs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 ;1985年,9月16日,联合国大会签定《保护臭氧层维亚纳公约》。 1987年签定《关于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中国为保护臭氧层已制定国家方案和行业淘汰战略,并已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6000吨,规定自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二、减少酸雨;治理二氧化硫的途径是: 1、不用含硫量高的“脏煤”,改用含硫量低的“清洁煤”。 2、燃料脱硫:比如把煤破碎成细粉并用水洗,使较重的硫化矿物沉在底部而分出。 3、排烟脱硫:分干法(使用固态吸附剂或吸收剂)和湿法(使用液态吸收剂)。;宝钢集团梅钢公司4#400m2烧结机干法脱硫装置照片;治理NOx的途径是: 1、排烟脱氮,分干法(催化还原法、吸附法)和湿法(直接吸收法、氧化还原吸收法、液相吸收还原法、络合吸收法)。 2、改善燃烧方法和设备,控制NOx的产生。;三、预防气候变化:温室效应 1800年左右,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J·Fourier首次提出地球大气与温室玻璃的功能相似。他的比喻沿用至今,叫温室效应。 1992年6月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66国签订《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将“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目标。;秘鲁奎尔卡亚冰帽的库里卡里斯冰川 ;1896年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发表的论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度的影响》指出,二氧化碳能吸收从地球表面辐射出来的红外线,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可以改变的。;南极冰芯气泡分析追溯到16万年前,表明地球温度与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浓度几乎完全对应,证明自然温室效应是真实的。;1957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315ppm,现在则高达360ppm.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煤和其他矿物燃料的燃烧,热带雨林的破坏也起到了一部分作用。80年代约有50亿吨碳以矿物燃料的形式被燃烧,这一来源每年向大气中输入二氧化碳约200亿吨。;1985年,芝加哥大学的Veerhabadrhan Ramanathan计算了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所有这些温室气体的综合效用,并对21世纪大气中这些气体的浓度的增加做了预测。他得出结论认为,到2030年,除二氧化碳以外的所有温室气体的效应将相当于大气中除天然二氧化碳以外的???为增加的二氧化碳的效应。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