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 第2讲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3课时)教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docVIP

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 第2讲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3课时)教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 第2讲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3课时)教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

PAGE  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 第2讲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3课时)教案 苏教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主要计时方法:特定称谓计时法、十二地支计时法、五更计时法、时、刻、字、秒、忽计时等; 2、知道古代最基本的计时工具(日晷、漏)及使用方法; 3、掌握十二地支计时法、五更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4、培养探索精神,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 一、特定称谓计时法 1、古代人们根据寒暑的变化现象,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不同的时段。比如春季就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春就是初春或早春,仲春就是春天中间的一段时间,季春就是暮春或晚春。夏秋冬三个季节同样如此。 2、古人还根据天上有没有月亮和月亮的圆缺来记月,称为晦、朔、弦、望。晦就是月终;朔是初一;弦分上弦(就是每月的初七、初八)下弦(每月二十四、二十五);望就是十五。 3、古代人们又根据日夜的轮换,把一天分为若干时段。比如按照太阳的出没,分为日出、日中、日入。日出也称为旦、早、朝、晨;日入称为夕、暮、晚、昏,也称为日夕。古时候人们每日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称为“食时”;晚饭在日入以前,称为“哺时”(现在还有不少地方保持这一日两餐的习惯和传统)。日入以后先是“黄昏”,然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即半夜)。接着是“鸡鸣”,也称为“昧旦”或“昧爽”,就是天将明的时候。鸡鸣以后是“平旦”,也称为“平明”,是指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二、十二地支计时法 到西汉时期,人们便开始把一昼夜的名称固定下来,分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映、哺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个时辰,并且用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标明,又以十二生肖作代。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比如,夜半就是子时,是现在的二十三点到一点,所以古书上把这个时辰称为“子夜”。午时是从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也叫“日中”。古书上常有“点卯”的记载,点卯就是在卯时(即现在的五点到七点)上班报到。 《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就是19点至21点;“人定”就是21点至23点。 《智取生辰纲》:“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时”,古时报时时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时。辰时就是上午的7点至9点钟;申时是下午的3点至5点(15时至17时)。 三、更点计时法 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它是专用计夜间时间的。“更”与“点”是两种计时单位。   先说“更”。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如李煜的“罗衾不耐五更寒”中的“五更”即此。夜半就是子时,是现在的二十三点到一点,所以古书上把这个时辰称为“子夜”,当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就用“子夜”作了自己一部长篇小说的书名。全夜为五个更,第三更便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因此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击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沙溪历史上有更楼桥,现在还有唯一的更楼遗址,都可以为此作旁证。)   《祝福》结尾段写道:“我被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炸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这“五更将近的时候”,就是将近早上5点钟的时候。   再说“点”。“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点”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颇似小铜钟。中间突起,两边有孔,孔可以穿上绳把“点”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时习惯是报更时敲钟鼓,报点时则击打“点”,“点”便成为计时单位了。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经推算可知,一“点”等于现今的二十四分钟,五个“点”的时间正好是一“更”。 五、中国古代的两种计时工具 1、“日晷(Gui第三声)”。古代有一种测定时间的仪器叫做“日晷”,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