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对于鲁迅的发现和解读和钱理群学兄讨论.doc

对于鲁迅的发现和解读和钱理群学兄讨论.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于鲁迅的发现和解读和钱理群学兄讨论

对于鲁迅的发现和解读——和钱理群学兄讨论.txt25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对于鲁迅的发现和解读——和钱理群学兄讨论 -------------------------------------------------------------------------------- 【作者】王得后     1 对于鲁迅的研究就是对于鲁迅的发现。这种发现只能从鲁迅的文本和他的作为中求索。 世间一切独立的个体物事、物质,都是多面的;平面的也如此。平面不但有这一面和另一面两面;它的边沿也是“面”。发现固然最好面面俱到;然而只发现一面两面或若干面的也常有,这也无妨,毕竟有所发现。这种情形,和研究者站立的立足点和方位是有关系的。东坡先生《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拿来作为鲁迅??究的或一方法论,和检讨研究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也是很有启发的。 世间的一切个体的物事、物质,又都是多层次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到地核;地幔又有上下之分,地核又有内外之别。鸡蛋由蛋壳、蛋膜、蛋白到蛋黄,大大小小,无不如此。人的肉身固然如此,人的精神也无不如此的。《昔时贤文》有言:“知人知面不知心”,作为器官,心在身体内部,谚云“人心隔肚皮”;作为“心思”“思想”精神的“心”,也是如此的。看表面的言语,可以“口是而心非”,可以“当面输心背后笑”,可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可以“食言而肥”;当然也有“言为心声”的,像鲁迅所说“声发自心,朕归于我,而人始自有己”的真实的“人”,真诚的“人”。看表面的动作,并不能看出“动机”,《书》云,“人心惟危”,而“人心难测”,“人面兽心”,竟是成语;当然也有言行一致,特操卓然的“人”。因此对于“心”、“思想”、“精神”的发现,需要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这决定于眼力和识见。 世间的一切个体的物事、物质,没有孤立地存在的;它的上下左右前后是一个系统,是一张网。人在自然中,人在社会中,人一降生就坠入“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它的自然属性和儒家的文化属性)”和非亲亲的复杂人际关系网中。要有所发现,发现多少,发现大小,决定于眼界或曰视野的开阔与狭窄,高远与浅近。 鲁迅作为研究对象,人是这样,文是这样,作为也是这样。发现和解读鲁迅,有一个立足点和方法问题,眼力和识见问题,视野和眼界问题。 这都是常识,常理。所以我知道自己的“很幼稚”,只有这样的“想法,就是研究鲁迅思想首先要研究清楚鲁迅到底有哪些思想,然后才能进一步研究这些思想的性质,评论它的是非,衡量它的高低”(《两地书·几点说明》)。也就是问一问自己:鲁迅有什么思想,是怎样的思想,为什么是这样的思想? 王富仁学兄提出了“首先回到鲁迅那里去!首先理解并说明鲁迅和他自己的主导创作意图”,“为鲁迅小说的研究寻求一个更可靠的基础,一个较为开放的体系”(《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的精辟的理论性的概括。 钱理群学兄在同样的理论性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方法论:“每一个有独创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总是有自己惯用的、几乎已经成为不自觉的心理习惯的、反复出现的观念(包括范畴)、意象”,因此他提出了发现与解读鲁迅的“单位观念与单位意象”的见解(《心灵的探寻》)。他自己的鲁迅研究着重运用着这一方法,他更把这一“金针”度给他的博士生用来研究鲁迅。成绩斐然。最近他在《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五第六期发表的《人间至爱者为死亡所捕获——1936年的鲁迅》中,再一次运用这一方法,强调这一方法,同样作出了独到的解读。     2 然而,他对鲁迅《死》中的“遗嘱”第五条的解读,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他的解读是这样的: 鲁迅叮咛自己的儿子“万不可去做文学家或美术家”——据前述冯雪峰的回忆,这是鲁迅的原意——,这或许是更值得深思的。这包含着对他自己的人生选择的一种反思。大家都知道,鲁迅是选择文学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的;但他又不止一次对文学的价值与作用提出质疑,他可以说是一辈子都在怀疑。他选择了一辈子,也质疑了一辈子。 …… ……1936年的鲁迅,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现实。于是,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彻骨的绝望,于是,他在离开这个世界时,向他的后代发出了“万不可去做文学家或美术家”的遗言。这内心的痛苦是非亲历者绝难体会的。——而我们今天却似乎懂得了。 这一系列的问题是: 鲁迅对于职业的看法? 鲁迅对于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的看法? 鲁迅对于我们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的看法? 鲁迅对于我们中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