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过关训练 新人教版.docVIP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过关训练 新人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过关训练 新人教版

PAGE  PAGE 7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过关训练 新人教版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是(  )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D [早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前就出现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故A项错误;“平行之礼”是对尊卑等级的传统礼仪制度的否定,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向西方学习还局限于器物层面,还未意识到传播西方的平等观念,故C项错误;传统夷夏之防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平行之礼”是对夷夏之防观念的冲击,故D项正确。] 2.《中国纪事》评价某一事件:“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该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A [材料“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说明他们给民众带来了惊慌不安,即造成社会动乱,他们的任务仅仅是“改朝换代”,是“丑恶”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应该是太平军,该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正确。] 3.20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要故作矜持。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该笑话讽刺??(  ) A.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B.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 C.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 D.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 D [由题中的信息“日本公使……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可知D项表述与题意相符;A项中“大肆出卖”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故B、C两项表述错误。] 4.山东巡抚孙宝琦致清廷责任内阁电:“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孙宝琦发此电文的背景是(  ) A.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 B.洋务运动在各省陆续展开 C.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开展 D.武昌起义后各省反清独立 D [根据“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可知,这反映的是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孙宝琦建议政府“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5.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实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国初年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这表明(  ) A.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 B.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 C.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 D.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 D [材料反映的是对辛亥革命的称呼,不能反映对封建思想的批判程度,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北洋军阀的思想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主共和成为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可知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故D项正确。] 6.下面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罢工次数示意图。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这说明(  ) A.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 B.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D.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B [图示显示的是罢工的次数,没有涉及罢工的内容,无法反映工人的民主意识在提高,故A项错误;工人运动的次数越来越多,表明工人阶级运动在历史上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故B 项正确;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与生俱来的,与罢工次数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故D项错误。] 7.(2017·梅州质检)“我建议我们的同志,改变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