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玄学的兴盛与论说文的繁荣(戴建业)
玄学的兴盛与论说文的繁荣
——正始论说文的文化学阐释
戴建业
【专题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专 题 号】J2
【复印期号】2000年12期
【原文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武汉)2000年04期第26~31页
【英文标题】The Prosperity of Neo- Taoism and Flourishing ofArgumentation
DAI Jian-ye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
【作者简介】戴建业(1956—),男,湖北麻城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阐释正始玄风对论说文文意与文风的深刻影响:此时儒家价值体系的动摇和玄学的兴盛、玄学家“校练名理”的逻辑训练以及清谈时对语言的重视,使论说文立论时能“师心独见”,论证过程“锋颖精密”,行文时讲究语言的优美和音调的和谐。
This paper is to expound the Zhenshi Neo-Taoisms profoundinfluence on the content and style of argumentation. Due tothe shake of Confucian value system,Neo-Taoism was prevailing. Metaphysicist paid much attention to logic training andidle talk, which cause the argumentation to process itscharacteristics as : unique points in assertions, accurateinference in logic,graceful language and harmonious tune inthe manner of writing.
【关 键 词】论说文/玄学/文化/名学argumentation/Neo-Taoism/culture/logic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0)04—0026—06
正始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分裂、传统价值体系的失范以及王纲的解纽,使人们的思想从禁锢中解放出来,造就了一大批哲学奇才,思维既非常活跃,思辨也十分深刻,立说更异常新颖,思想界仿佛又进入了另一个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章太炎就认为“魏晋之文”,“持论仿佛晚周”[1]p355)。 可惜人们通常只把这一时期的论说文当作思想史上宝贵的哲学论著,很少将它们视为文学史上难得的优美文章,其实,它们不仅“师心独见,锋颖精密”[2](p200),而且个性鲜明,语言优美,前人称其“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和理在中,孚尹旁达,可以为百世师”[1](p355)。我们试图从文章学的角度, 在较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上阐释这些论说文的艺术特征及其成因。
一、“师心独见”与“非汤武而薄周孔”
一方面由于天下一统而思无二途,另一方面由于师弟相传不贵立异,所以汉世很少有人能在学术上自立门户,于立论时别出机杼,敷旨大多依据六经,立说更不敢稍离师训,这使得汉世的论说文其下者往往以繁丽之辞文陈腐之义。章氏在《国故论衡·论式篇》中说:“后汉子书朋兴,迄魏初几百种,然其深达理要者,辨事不过《论衡》,议政不过《昌言》,方人不过《人物志》,此三体差可攀晚周,其余虽娴雅,悉腐谈也。”他在《国学讲演录》中也说:“汉人之文,后世以为高,然说理之作实寡。”[3](p246)
东汉末年随着皇权的衰微,儒家的价值体系也失去了维系人心的力量,士人不再以此为准绳来臧否人物裁量执政,曹丕在《典论》中评论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潮时说:“桓、灵之际,阉寺专命于上,布衣横议于下,干禄者殚货以奉贵,要名者倾身以事势,位成乎私门,名定乎横巷。由是户异议,人殊论。论无常检,事无定价。”[4](p226 )儒家价值标准不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无论是发生的事件还是对事件的评价都开始离“经”叛“道”。“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摄, 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 5 ](p1317—1318),正始期间儒家的价值规范受到士人普遍的怀疑、 轻视和嘲讽,“纵情、背礼、败俗”在士人之间一时成为风尚。阮籍指责礼法之士“造音以乱声,作色以诡形,外易其貌,内隐其情,怀欲以求多,诈伪以要名”(《大人先生传》),他在《咏怀》六十七中辛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