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超-PPT-美国联邦制
美国联邦制;报 告 提 纲;一、什么是联邦制;2、联邦制与单一制特征的比较;3、除此之外,联邦制通常还具有如下特征;二、美国联邦制的原因;2、建国初期的邦联制逐渐让人们失望
邦联没有征税和管理贸易之权,也没有行政长官和司法长官。
邦联制内不能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外不能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
3、联邦制有诸多优点
有利于维持联邦和地方利益的平衡,有助于保护个人自由。
为断裂社会提供了维持社会团结和一致的制度性机制。
联邦制有利于防止党争。
共和政体在控制党争影响方面优于民主政体之处,同样也是大共和国胜于小共和国之处,也就是联邦优于组成联邦的各州之处。 ——《联邦党人文集》P50——51.
等等
4、联邦制能够持续存在的原因
为什么没有走向单一制?
为什么没有走向分裂?
;三、美国联邦制的运作; 一般包括:治安权、管理地方政府的权力、管理选举的权力等等。
(2)共有权原则
? 共有权是指宪法授予联邦政府但又未禁止州政府行使的权力。
同时行使 征税、制定法律等
先后行使 破产法
部分行使 州际保险业的管理权
(3)权力禁区原则
禁止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 宪法第一条第九款
禁止州政府行使的权力 宪法第一条第十款
权力禁区原则的意义?
(4)联邦宪法和法律最高原则
本宪法及以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美国宪法第六条
3、联邦法院司法审查权对美国联邦制运作的影响。;四、美国联邦制的发展沿革;(3)内战后到新政前,联邦政府权力扩大,不仅在政治领域,而且在社会经济领域拥有了干预州的宪法权力,打破两者权力的平衡关系。
① 政治上,联邦政府取得了对政治的管辖权。
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四条和蒂十五条中的七个“不得”和一个“加以削减”。
州被嘲笑为最可能剥夺公民权利的政府,而联邦政府则成了各州公民权利的保护人。 ——康马杰《美国精神》P449.
② 社会经济上,联邦政府也加强了控制。
1887年,《州际商务法》将许多原来由州政府管辖的商业活动纳入到联邦政府的管辖权限之内。
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使联邦政府进一步侵占了州的权限。
1913年,建立的“联邦储备银行体系”使联邦政府从此拥有了调整全国银行机构的分布和各地区信贷供储的权力。
(4) 总体而言,在这一阶段,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是一种竞争关系,因而也被称为“竞争性联邦主义”(competitive federalism)。;2、罗斯福新政和尼克松上台之间的“合作联邦主义”(cooperative federalism)。
(1)合作联邦主义是指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行使原本属于后者的权力,两者相互依赖,进行合作,解决复杂的共同问题,也称大理石蛋糕(marble cake)和栅栏联邦主义(picket—fence federalism)。
(2)罗斯福新政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
(3)全国性问题的增多使得对联邦政府的需求增加。
(4)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使其有能力提供更多的服务。
国会有权对任何来源的收入课征所得税,无须在各州按比例进行分配,也无须考虑任何人口普查或人口统计数。 ——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六条
(5)专项资助(catagorical—formula grant)和配套资金(matching funds)使得联邦政府将本应属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权转移到自己手中,并在很大程度上使州政府成为自己的执行机关。;3、尼克松之后的新联邦主义(new federalism)。
(1)新联邦主义是指寻求改变联邦政府权力日益集中的趋势,力图恢复联邦与州之间权力关系的平衡,使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重新获得权力的联邦政治模式。
(2)权力下放(devolution)
(3)一揽子资助(block grants)和联邦命令(federal mandates)的矛盾。
;
美国联邦制的挑战?;参考文献:
[1]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