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指导手册(试用版)-2016选编.doc

庐山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指导手册(试用版)-2016选编.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庐山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指导手册(试用版)-2016选编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西北滨临长江,东南临鄱阳湖,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 °45′。庐山是由断裂抬升而形成的断块山,山体平面形态呈肾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倾斜延伸,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主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3.8m,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m,属于中山类型。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留下了许多自然地理遗迹。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由于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它具有中山地地貌 特征,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等特点,故成为一个很好的自然地理实习地点。 一、庐山地质概况 1.庐山的地层 庐山地层除三叠系、侏罗系外均有分布,山南地区分布有中元古界滹沱系星子岩群是本区最古老的地层,中北部分布新元古界南华系地层,其它地层零星分布在外围地区,多为第四系残坡积物和沉积物覆盖。地层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庐山地层及其分布概要 地层单位及代号岩性分布第四系Q全新统Q4黄色砂砾、黄褐色粉砂亚黏土、灰黑色淤泥庐山山下江湖、现代河谷上更新统Q3上部:棕黄色亚黏土 下部:棕黄色土砂砾层庐山山上中更新统Q2网纹红土——砂砾层,多巨砾山上:大较场、王家坡、西谷、山下下更新统Q1浅棕黄色、棕红、灰白色砂砾层、砂层、灰白色砂质黏土层山下白垩系K南雄组砂岩、砂砾岩、砾岩山下二叠系P石灰岩山下石炭系C石灰岩山下泥盆系D上统 五通组砂岩、砂砾岩山下志留系S砂质页岩、页岩、长石石英砂岩山下奥陶系O上统汤头组 中统 汤山组 下统 仑山组白云质灰岩 石灰岩山下寒武系?中上统 杨柳岗-乐观组泥质灰岩、白云岩西北东北山麓下统 观音堂-王音铺组硅质页岩、炭质页岩、黄绿色砂页岩西北东北山麓震旦系Z西峰寺组石灰岩、硅质岩和硅质灰岩庐山西北麓新元古界南华系上统南沱组 (冰渍岩组)厚层冰碛砾岩夹凝灰岩,与下伏莲沱组假整合接触蔡家岭下统 莲沱组上部:长石石英砂岩、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东谷(中谷)、莲谷、牯岭、女儿城、玉屏峰、中部:石英砂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西谷、大较场、小天池、 下部:石英粗砂岩、含砾砂岩五老峰、大月山、虎背岭、大林峰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庐山垅群汉阳峰组流纹岩、细碧岩、千枚岩,不整合覆盖于筲箕洼组之上汉阳峰筲箕洼组变细碧岩角斑岩、变余凝灰岩、变余凝灰质砂岩筲箕洼-大脑包中元古界长城系双桥山群板岩、变余细粉砂岩、喜碧角斑岩,隆滑构造的西南外壳五老峰南坡-仰天坪及庐山西南山麓下元古界星子岩群归宗寺岩组石英岩、石英片岩夹片麻岩、变粒岩栖贤寺-海会栖贤寺岩组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片岩、石英岩温泉、钱家坂、秀峰-白鹿洞 2.庐山的地质构造(见图1和图2) 庐山内的褶曲,有背斜及向斜两列,走向北东-北北东,排列由北向南是: (A)大马颈—虎背岭背斜;核部出露莲沱组下部地层 (B)东谷-牯岭-王家坡向斜;核部出露莲沱组中上部地层 (C)大月山背斜;核部出露莲沱组下部砂砾岩 (D)青莲寺-三叠泉向斜。核部出露莲沱组上部地层 庐山的主要断层有二组,其中一组NE走向的有:①莲花洞正断层;②好汉坡正断层;③大月山正断层;④庐山垄正断层;⑤红石崖逆断层;⑥温泉正断层。另一组NW走向的有:⑦息肩亭逆断层;⑧九奇峰逆断层;⑨仰天坪正断层。 其中最主要的有二列:即北侧的莲花洞正断层和南侧的温泉正断层。二者将庐山包围,成为庐山断裂上升的主要机制。 3.庐山地质发育史 庐山地区是一个古老的陆块,在杨子准地台的南缘。准地台比较稳定,其中的庐山地区前期下沉,后期缓慢上升,发育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Ⅰ 地台褶皱基底发育阶段 在前震旦纪(An)时,即距今10亿年前,庐山地区已经下沉,成为滨海及浅海(200m)环境,沉积了厚约3000m以上的碎屑岩。An末期的吕梁运动,使An地层发生了褶皱、变质和流纹岩喷出,构成了该区的褶皱基底。 Ⅱ 地台盖层沉积阶段 由震旦纪(Z)—二叠纪(P),地壳仍然下沉,海水有时加深,故沉积层中除了碎屑岩外还有白云岩和石灰岩岩层,共厚约5000m,成为地台的盖层。在此期间,曾经有过二次短暂升起,即晚奥陶纪及志留纪末—中泥盆纪,后者是加里东运动影响所致。 Ⅲ 地壳上升和褶皱断裂阶段 二叠纪沉积以后,在海西运动影响下,地壳稳定上升,从此脱离了海侵历史。侏罗纪(J)—白垩纪(K)时,由于受到剧烈的燕山运动影响,使盖层(Z—P)发生褶皱、断裂和微弱的花岗岩侵入(花岗岩零星分布在五老峰以南至温泉一线,呈岩株状或岩盆状产出)。庐山亦由此断裂升起,但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