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析《论语》中的德治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论语》中的德治思想

浅析《论语》中的德治思想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丁梦娇 作者简介:丁梦娇(1993—),女,汉族,北京人,中共预备党员,首都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生,政法学院政治学系,研究方向:中国国内制度研究。 ,100089) 浅析《论语》中的德治思想 【摘要】春秋时期的儒学思想家们,他们继承了周代的敬德保民的思想,对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给以了充分的肯定。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更是对德治的思想有着比较系统的分析,《论语》记录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其中“仁”和“礼”是其思想的核心,在德治思想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并对为政者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要求,这些对于推动现代社会的政治发展也是大有裨益。 【关键词】修身,教化,正名,道德修养 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德治。中国古代社会中宗族内部成员关系的维???是基于人伦道德而非国家的法律,因此德治在政治文化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有些社会秩序、社会关系,只能由道德来调整,由社会舆论和个人的道德良心来监督实施,违者要受到相应的道德谴责。孔子就提倡礼制和道德教化来减少犯罪,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社会”,既使为政者稳定统治,又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因为犯罪是破坏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崔永东:《思想家的治国之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50页。 《论语》中的德治思想具体表现在“仁”和“礼”两个方面。 一、“仁”:为政者要修身立德 《论语》一书中,“仁”字共出现105次,论“仁”的经文共有58章。 国风:《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93页。 由此可见,孔子对于“仁”的重视程度。孔子认为,士君子的修养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这个阶层的道德品质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 。君子如此,则为政者更应如此。修身立德对于执政的最高统治者及其各级官吏是尤为重要的。他们必须修养心性,端正身行,为民众树立好的榜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一)修身正己 孔子对于为政者也是有着一定标准和条件的,为政者必定比普通老百姓具有更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为政思想。他强调为政者要修身立德,不仅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还要在社会当中有模范和带头作用。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子曰:“政者,正也。自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这里的“正”是端正的意思,孔子强调为政者要带头端正、正派,当政者的言行不端正,胡作非为,谁还听你讲的假、大、空之言呢?这主要是从为政者对百姓的引领作用角度来谈及的。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这是从老百姓对为政者政令的反馈角度谈及的。这表明如果为政者自己都行为不正派,那么老百姓就有权利不服从政令,这也是一种对为政者道德的外部监督作用。“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 这两句也是在强调为政者修身的政治作用就是“以安百姓”,用以身作则的感化方法来得到百姓的信服,这样才使得政令的推行顺利而有效,社会才能够安定和谐,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 孔子认为,从政者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境界是决定其是否能够为政的前提和基础。 子路曾问孔子,说:“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由此可见孔子对于正名重要性的重视。哀公问政,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礼记·中庸》。 孔子指出了执政要靠人,而人选又要靠修养和德行,修养和德行的深造就要依靠仁,由此看来,仁道是选择执政者的必要依据之一。 (二)勤政爱民 在孔子的《论语》,我们也发现了他的重要的勤政和节用思想。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大国的国君一定要勤政治国,诚实无伪,节约开支,爱护人民,用民有时,不违农时,这样才是真正爱民的为政者。只有勤政才能使老百姓生活安定,社会淳朴。藏富于民,是儒家一大主张。为了使富藏于民,为政者取于民必须有节制。《论语》载: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 彻田为粮,彻:什一税。 乎?”曰:“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强调的是只要民富,则君亦不至于不足,如果民贫,则君无法独富。 孔子的学生子张向老师请教如何为政时,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 在位时不要疲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耿耿。这重点在强调为政者的勤政要领,但是深层暗含着为政为民的思想,用老百姓来时刻砥砺为政者要勤政,要勤勉。 孔子强调为政之要,为官之德,是爱人得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子民,想子民之所想,时时刻刻把老百姓放在心上,就是一个合格的为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