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专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考试专题

教育领域的主要创始人(一) 一、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1592年——1670年) 主要成就: 1.代表作:1632年写成《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主要理论观点: ①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②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③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④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⑤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二、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1776年——1841年) 主要成就: 1.代表作:1806年写成《普通教育学》——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独立学科的标志; 2.主要理论观点: ①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②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③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④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 ⑤教育的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三、泰勒——课程评价之父(1902年——1994) 主要成就: 1.代表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主要理论观点: 提出泰勒原理: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一、冯特——心理学之父(1832年——1920年) 主要成就: 1.代表作:《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2.主要理论观点: ①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79 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也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②构造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主张用用内省的方法,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 二、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1746年1月12日-1827年2月17日) 主要成就: 1.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 2.主要理论观点: ①主张教育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 ②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化”的主张; ③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⑤个人本位论代表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三、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1874年——1949年) 主要成就: 1.代表作:《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主要理论观点: ①提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即试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提出三条学习的基本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②共同要素说代表人(迁移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只有当两种情境中的刺激与反应都相似时,迁移才会发生,而且两个情境中的相同成分越多,迁移就越大。 教学中的四个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1.《学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2.《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二、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中关于此原则的古文有: 1.“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 2.“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句话的意思是: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 3.“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这句话的意思是:教育要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学习基础、智力等因素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不超越学习者的接受限度而进行教育。其中“孙”是通假字,通“逊”,即顺的意思。因此在古文中看到“孙”这个字都可以这样来理解,都和循序渐进有关系。 三、因材施教原则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意思是孔子教育人才,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相适应的方法。可见,因材施教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四、巩固性原则 《论语》中相关古文: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学而时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