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马克思的交往观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的论文.docVIP

浅析论马克思的交往观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的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论马克思的交往观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的论文.doc

  浅析论马克思的交往观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交往观师生交往教育教学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交往观的主要内容,并将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观和教育学中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指出教学过程具有三大特性,即主体相对性、平等沟通性和双向互动性,三大特性在教育教学中都对师生交往产生着影响。      一、马克思交往观的内容      马克思的交往观,是伴随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学说两大成果而问世的另一个创造性的成果,它萌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在与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不仅清理了他们以前的哲学信仰,确立了唯物史观,还阐述了人们的交往关系,完整的提出了交往理论,并表述了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内部交往、外部交往、直接交往、间接交往、个人交往、普遍交往、地域交往和世界交往以及交往方式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等,这是马克思交往观正式形成的标志。   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建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性、总体性范畴。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本质上是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它凸显了生产和交往在人类社会的纵向演进与横向拓展以及人类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蕴涵着丰富的发展辩证法思想。主要内容有八个方面:第一,交往是人的本质体现,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第二,交往是生产的前提,生产决定交往的形式;第三,意识和语言是交往的产物,二者对人类的交往产生重大影响;第四,资本与交往密切相关,而资本的无限扩张成为人们交往的障碍;第五,货币作为交换的尺度,在不同共同体和民族之间的交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第六,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第七,交往的一定发展产生家庭、阶级和国家,而国家消亡需要交往的普遍发展;第八,共产主义是克服交往异化,实现普遍交往的社会。.      二、马克思交往观对现代师生交往的启示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解释了交往的内涵、交往与人类社会存在及发展关系等问题,而站在教育立场上,马克思的交往观运用在教育领域,是一种平等的教育观,它概括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相对性、平等沟通性和双向互动性,对现代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主体相对——师生关系的正确定位   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地位问题,一直是教育学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关于谁是教育的主体这一问题,有的强调教师是主体,有的强调学生是主体,不管是何种说法,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并非不对,只是不全面。马克思的交往关系观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是客体,相反,在学习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因此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主体具有相对性。体现在:第一,师生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从总体上说是受教育者,但并非每个学生在一切方面都不如教师,经过学习,学生也可能超过教师,这样,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当学生具的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时,也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的角色。第二,师生的相互关系来说,又处于互为主客体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是某一活动的主体,又是另一活动的客体。她从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角度,把师生看作是活动的承担者,是有意识的、有能动性的人。二者在教育活动中尽管承担的任务不同,但都是组成教育的活动的承担者,都处于主体的地位,其共同的客体是教育内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时交织、或前后相干的,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具有主体相对性。  2.平等沟通——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师生之间存在隔阂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屡见不鲜。产生这种状况是由于师生之间没有建立有效沟通的渠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高校教育和教学任务的繁琐,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对教师的了解,已在时间和空间上缺乏充分的条件。走马灯式更换的教师,流水似轮转的学生,师生之间相互认识、相互沟通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二是学生的实用观念和功利性强;三是教师过重的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出现教师职业情感冷漠,师生间沟通有障碍。如果这种隔阂不加沟通,久而久之会变得越来越深。   综上所述,师生之间更需要理解和沟通,需要建立一种师生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教师要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流学习体会,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欢迎学生的直面挑战,满怀热情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导多种观点交锋,给学生质疑的权利,激励他们敢想、敢说、敢质疑、敢创新,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师生关系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达到师生情感的最大优化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平等、轻松和无拘无束的良好课堂氛围;在学生成绩的评定、各类评优评先及学生入党问题上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客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