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道德的发展中文文献_学前儿童道德责任意识的发展研究.ppt

(课件)道德的发展中文文献_学前儿童道德责任意识的发展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道德的发展中文文献_学前儿童道德责任意识的发展研究

学前儿童道德责任意识 的发展研究;【摘要】; 道德责任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只要个体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伤害性的结果,就会引发与道德责任有关的问题[1], 因而可将道德责任看作个体面临道德问题时的参与意识和对困难的分担程度, 它通常是由个体对与问题相关的道德规范的认知、情感及对行为的预期所决定的[2]。; 早期的研究者对儿童道德认知能力持较悲观态度,按照皮亚杰(1984)的观点,幼儿的道德责任意识表现为对成人单方面的服从,儿童要到10岁左右才进入道德发展的自律阶段,开始能够参与规则的讨论与制定,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3]。 ;;尽管如此,当前的研究者在判断标准的选用上仍然依各自研究而异。例如,Yau等(2003)[6]研究中涉及允许性、严重性、权威依赖性、普遍性、决定权定位等6个判断标准;而Mullins和Tisak (2006)[7]选用了5个判断标准,分别是行为评价、权威决定的合理性、可变性、规则依赖性、普遍性。不同研究者、甚至同一研究者所采用的这些标准之间一方面有交叉关联,另一方面对于类似的标准,其表述方式却很不一致,这使得不同研究、不同标准之间的可比性较差,需要进一步梳理。; 国内的相关研究则比较缺乏,张卫等(1998)[8]曾采用允许性、严重性、普遍性和规则依赖性4个标准调查了6~14岁中国儿童对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的认知,结果发现6岁儿童认为道德违规行为(如偷东西)比社会习俗违规行为(如上课吃东西)要严重得多,随年龄增长儿童更倾向于认为道德规则是普遍的、不可更改的,而社会习俗则是因社会背景而异的、较少具有普遍性、可以更改。; 在各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中,最早受到研究者关注的恐怕是权威依赖性标准,人们很早就发现幼儿具有服从权威的倾向性,例如他们认为对父母要说真话、而对同伴则可以说假话[3, 9]。;其一,采用判断标准的范式更有利于探测年幼儿童对权威的认知;; 近期的一项研究[13]考察了幼儿对不同角色(同伴、成人)的主人公违背同一道德规则的认知,结果显示出了角色效应,即4~5岁幼儿在成人主人公情境下,对允许性、可变性和权威依赖性标准的通过率要低于同伴主人公的。与成人相比,幼儿认为同伴更不能违反、改变道德规则,其道德判断更不依赖于权威。可见,对成人作为规则违反者的考察有利于对前述矛盾作出进一步的说明。; 2.1 被试;2.2 实验材料; 3(年龄:3、4、5岁)×4(判定标准:允许性、可变性、权威依赖性、规则依赖性)×2(主人公的角色:同伴、成人)的混合实验设计。; 全部实验都结束后将所有访谈结果编码,最终数据用SPSS 13.0处理。对归因编码时,参照前人的编码系统[5, 7],同时又结合研究目标以及被试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制定的。然后从各年龄组随机抽取1/3的被试反应,由两个评分者(均为发展心理学的专业人员)分别进行编码,对各个故事编码的一致性从78.8%到100%不等,平均一致性达到89.8%。 ; 1)事件造成的伤害或影响:事件危害他人或自身的利益、身心健康、情绪情感等。例如,“车轧着阿姨”、“会摔破”等。 2)一般性的结果定向:被试对当前事件进行合理的描述,或对可能发生的现象进行合理的预测。例如,“(可以不捡钥匙,因为)阿姨会捡”、“(可以)不扶兰兰,让她自己爬起来”。 3)规则定向:明确提及道德规则,例如:“要帮(大)人捡掉的东西”。 4)未分化的规则解释:只说出了与规则有关的笼统性的解释。例如“不好”,“不对”。 5)无关理由:被试不做反应;或回答不知道;或回答与问题无关。;3. 结果; 表2的结果显示,各组幼儿都能较好地理解道德规则,即便3岁组幼儿在各判断标准上的通过率均在半数以上。对年龄效应的Crosstab检验显示,幼儿对道德规则的认知在3~4、5岁之间获得显著发展,除第一列各条件下的χ2值均达到了0.05~0.001的显著水平。不论故事主人公是同伴还是成人,大多数3~5岁幼儿都认为违反道德规则是不对的,对允许性标准的认知最好。对3~5岁幼儿在不同判断标准上的通过率进行多个相关样本的Cochran’s Q检验,结果显示在成人和同伴情境下判断标准效应均显著,进一步的检验表明,其差异主要体现在3岁组。 最后,幼儿对不同角色主人公的认知非常接近,配对样本的McNemar检验表明他们对不同角色主人公在各判断标准上的通过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3.2幼儿对道德规则的归因; 表3显示,幼儿对道德规则的归因基本相似。除3岁组,幼儿对道德规则的归因以事件造成的伤害或影响最多(近30% ),其次是规则定向,再次是未分化的、笼统性的规则解释。接近半数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