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诗经·蒹葭》与口头文学的论文.doc
论《诗经·蒹葭》与口头文学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追寻; 重复; 口头叙事
论文摘要:文学经历了一个从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发展的过程。早期的口头文学特点是重复叙事,该特征适应了当时传诵与记忆的需要,也适应了原始诗歌与音乐的密切联系。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表现出这种三章重复的结构特点。同时,作为口头文学重要母题之一的追寻母题被不断阐释。《蒹葭》体现了以上二者的统一,已经具备了早期追寻主题叙事的雏形。
一
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真正的叙事作品出现之前一直长时间的存在着口头叙事传统。口头叙事研究者认为,口头思维和表达的特征之一,就是冗赘或“复言”(copia)。在叙事过程中,采用对同一件事或同一个意思进行多次(一般是两次或三次)重复的方法,首先是为了适应口头思维的延续性,因为由于口头说出的东西转瞬即逝,为了记忆与传诵的需要,冗赘和重复刚刚说过的事,能使故事的传送者与接收者更好地将故事保存下来。所以,重复叙事适应了口头传诵记忆的需要。另外,重复叙事也是早期口头文学与音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的见证。“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早期的口头文学表现为唱颂形式,人们以歌颂、感叹的方式来进行最初的艺术创作,抒发生存的情感体悟,描绘周围神奇的世界。因此,民间口头诗歌完全适应歌唱和音乐演奏的需要,在结构和韵律上形成了重复叠咏的三阶段叙事模式,将本来只用一章便可以表达出来的意思铺张开去,成为三章结构。虽然是三章重叠,每章结构类似,但并不是单调重复,而是换字不换调,一节深一节,呈现出层次性的递进变化,令人有一种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审美感。.cOm《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就是经过采集、整理而得的,来自民间口头传诵的诗歌,因此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了民间口头叙事的传统。
《诗经·国风》的很多作品都属于三章叠咏结构,这里想讨论的是《蒹葭》一篇。此篇属于典型的三章叠咏结构,历来评论者关注的是它作为诗歌的朦胧意境,陈继揆《臆补》中谈到,《蒹葭》一诗“意境空旷,寄托元淡。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故此诗在《国风》为第一篇缥缈文字,宜以恍惚迷离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歌者不停追寻的那个“伊人”忽而在此岸徘徊,忽而又现身于水中小洲上,仿佛凌波仙子,若隐若现,令追寻者上下求之而不可得。所谓的“伊人”是男是女,是人还是物?对此,人们给予了无数种猜测,陶醉于诗歌营造的朦胧之美。但从另一个角度,如果从叙事结构来讲,《蒹葭》一诗其实有着民间叙事中追寻主题故事的叙事模式,甚至可以说《蒹葭》等作为最早的诗歌,与同样继承民间口头传统的民间故事是同源支流,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后来的故事叙事结构。民俗学家们的研究证明,重复叠咏的三章结构不仅是原始民歌,也是民间口头叙事传统最常用的结构,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就象阿克塞尔·奥尔里克所说的:“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无情而又严格的典型结构。当一位民俗学家看到了‘3’,就如同瑞士人再次看到阿尔卑斯山一样,他想,‘现在,我到家了’。” 重复叙事是口头叙事文学的一种有效的强调方法——“离开了重复,叙事就不能获得它的完整的形式。”[1]钟敬文先生也曾谈到民间故事(广义上的说法,包括神话、传说和童话等)的重复叙事特征:“民间故事在情节上,往往采用重叠反复的形式。比如《蛇郎》故事,……同样的问话和答词,重复了两次,到最后一次,小女儿的答词才与前不同。至于同样或类似情节的问答重复两次或三次,就更常见了。这是口头文学的特点。”[2]稍微接触过民间故事的读者都会注意到,这种以“三”作为故事结构的追寻主题文本可以随手拈来,比如童话故事的开头往往交代,国王或农夫有三个儿子或三个女儿;王子们想替父王取回长生不老之回春苹果,必须经过三道难关;主人公想得到美丽的公主必须解决三个难题;主人公与恶魔搏斗三个回合,方能取得最后胜利;主人公一筹莫展时,总有三个助手前来相助,或者主人公经过三次冒险最后获得成功等等。故事里主人公们所追寻的“回春苹果”、“公主”或宝物等尽管各不相同,但都属于共同的追寻主题故事。把《蒹葭》作为一篇追寻主题故事来解读,其中的“伊人”就成为了这些追寻目标的原型,具有了高度概括性,象征着人类自始至终寻求的一种理想、一种无法满足的欲望。同时,诗歌表现出的情节模式虽然无法与成熟的故事情节相比,但已经具备后期民间故事的情节基础,具有了追寻主题故事的雏形。
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的主题一直在被评论者争论。《诗序》认为是“刺襄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