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研究述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沈从文《边城》研究述评.doc

PAGE  PAGE 6 沈从文《边城》研究述评   摘 要:自九十年代以来,沈从文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局面,研究者们在总体肯定沈从文作品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对沈从文作品中的文化意蕴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边城》是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内涵丰富,研究角度也多样化,因此,我将其单独列出。研究既包括对内容的深入挖掘,又包括对艺术形式的探索。   关键词:牧歌 形象 命运 原型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内涵丰富,研究角度也多样化。思想内容上,既包括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提炼,又包括对其真善美包裹下的悲剧意识的挖掘。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作品有刘洪涛《沈从文: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及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写在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他们尤其注意了沈从文思想发展的过程性,从民族身份的认同直至国家认同,并提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塑,指向未来的理想的中国人形象;艺术形式上,王润华《论沈从文的结构、象征及对比手法》引入象征来解释作品中的自然景物。一些学者提出了象征--原型说,引入象征来解释作品中的自然景物;还有针对《边城》的叙事学研究,诸如格非《与假定性叙事》一文对柏子的叙事视角、叙事意图及叙事时间进行了分析探讨,独具匠心。   (一)牧歌--中国人形象   在这方面的研究最早见于域外学者,夏志清最早提出牧歌这一概念。在这方面做研究的还有,国外学者如松枝茂夫、小岛九代、金介甫等,国内学者刘洪涛,凌宇等。   在《沈从文: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一文中,刘洪涛从沈从文整个创作的轨迹着手,将《边城》中的理想人物形象上升至中国形象。他认为,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的沈从文创作,沈从文是以自身主体投入其中的方式在思考着国家命运,是在下层人民中寻求着生命的能量,并将《边城》与《阿Q正传》相提并论,前者意在启蒙,而将后者放在文化守成主义体系中加以考虑,意在宣扬本土文化。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写在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一文,解释了沈从文对生命与生活的认识,肯定了生命的深刻内涵。并以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及20世纪40年代的《烛虚》、《绿魇》、《白魇》和《水云》等带有哲理思辨性的散文为佐证,渐次说明了沈从文对生命的反思。凌宇先生认为这是关于人性的深刻反思,在《边城》和《长河》中达到了极致,肯定了《长河》中的夭夭、老水手等对抗邪恶的勇气和高尚品质,是生命的最高形式,是民族文化的重构。   两位学者都注意了沈从文思想发展的过程性,以此入手分析了沈从文作品中的精神性命题,从民族身份的认同直至国家认同,并提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塑,从而指向未来的理想的中国人的形象。从这个角度上,这样的分析是得当的,尤其是契合了京派创作的精髓,注重乡土精神或本土文化的挖掘,及对可能消逝的传统文明的赞誉和挽留。《边城》及翠翠无疑是沈从文的理想,但这一创作中或许包含着更多的复杂性。   (二)悲剧--命运说   前面已经提到,在沈从文的创作中,有很多作品都表现了在阴差阳错中铸成的种种悲剧,即使是牧歌般的《边城》也渗透着些许哀愁。因此,有论者提出了悲剧--命运说,以此来解读沈从文的创作。   杨瑞仁在《七十年域外学者研究述评》中提到一些域外学者对《边城》的悲剧性问题的探讨:聂华苓的《沈从文评传?边城》一节,评及《边城》时,提到边城人物命运悲惨;法国的学者安妮?居里安在《笔下浸透的水意--沈从文的和汪曾祺的》一文中,将《边城》与《大淖记事》对照来看,她认为《边城》描写了失败,没有结局的爱情,看到孤独怎样越来越逼近翠翠。①金介甫在《东亚的两种田园诗--沈从文的与三岛由纪夫的》一文中,指出《边城》悲剧性的根源来源于现实,并非是作者的本意,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抗,其中包含着作者本身的无奈感。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沈从文创作中包含着悲剧因素是毋庸置疑的,这或许是现代社会发展、商品经济渗透其中的必然的命运结局,站在挽留传统文化的立场上看,这个结局必然充满着悲剧色彩。   但我认为如果文本只是基于对命运的认可就会掩盖掉文本中的许多深层意味,我以《边城》和《阿金》为例进行说明。如果仅将翠翠的悲剧命运看成宿命(比如在文本表层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她和她的母亲似乎有着相同的命运,或者种种误会最终导致了她只能一个人空守渡船等待傩送的归来),我们可能就会忽略文本中的苗汉文化冲突这一重要隐性内涵。同样,如果我们将阿金未能娶那个漂亮寡妇看成是他的宿命(在文本中我们也的确能够读出宿命论的意味),我们也会忽略一些问题,诸如:阿金如果深爱那个女人,仅仅一个地保是不能阻拦的住他的;他最终将钱全都输在了赌场,竟没了给媒人的钱,这些应该不仅仅是宿命,或许是作者为我们暴露的在存留美好人性的同时,愚昧与落后也同在,这应该也是作者的隐忧所在吧!   (三)象征--原型说   较早探讨沈从文作品中象征意义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