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钟》赏析.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晚钟》赏析.doc

PAGE5 《晚钟》——苍茫的暮色·宁静的生命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近代艺术上有两个英雄,一个是音乐上的贝多芬,一个是绘画上的米勒”,足以说明米勒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成就。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是 HYPERLINK /view/64741.htm \t _blank 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他出生在一个法国农民家庭,在熟悉画笔之前他首先熟悉的是铁锹和镰刀。即使在成为画家之后,他也一直定居在巴比松地区,过着半农民式的生活,所以他熟悉农民,了解农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给了他创作上的灵感。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19世纪的法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替,战争频繁,都市化与工业革命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米勒在巴黎生活了十一年,亲历了城市生活的贫困,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战争的残酷。1849年,他决定终生定居于巴比松乡村。从而开始了他伟大的农村系列画创作。米勒在“巴比松画派”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的艺术语言承继了西方艺术的传统,尤其受曼特尼亚、普桑和米开朗基罗的影响甚大。其画风凝重质朴,造型简约。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 HYPERLINK /view/420626.htm \t _blank 播种者》,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 HYPERLINK /view/343885.htm \t _blank 晚祷》等名作。 我最欣赏他的一副作品是《晚钟》: 画面上:夕阳西下,在荒芜的地平线前,落日余晖洒满天际,辽阔的田野映照着夕阳的金黄,一对年轻的农村夫妇正在劳作,远方的教堂响起祈祷的钟声,他们便自然而然地停下手边的工作,俯首摘帽虔诚地祷告——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朴实的农民,妻子将双手紧握在胸前,丈夫则摘下帽子,两人认真地祷告着。简陋的衣装和身后那片荒凉的土地传达出了他们生活艰辛的信息。但是夫妇二人似乎并不在乎现实的苦楚,也没有去乞求富贵荣华,只是做着最真实最朴素的祷告,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向上帝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并祈求保佑。 在画面的右侧远处,无垠的田野的边缘,隐约可见一座灰蒙蒙的教堂。农夫与广阔的场景融为一体。农夫的形象:粗陋、朴实,木纳、痴呆,而农夫内心却是纯净虔诚的,温顺善良的。日暮余辉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画家将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融为一体。 这幅画在色调上,暮色沉沉,农夫脱帽少妇合掌祈祷,黄褐色调庄严温暖,地平线与人物恰组成两个端肃的十字,可用上温克尔曼用来评述古希腊雕塑的名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样的情怀后来我们只能在凡.高的《食土豆者》和大大小小关于农鞋的描绘中遥遥感应了,他们同是伟大的农民画家,在日常劳动与俭朴生活中感受诗意。 从色彩上看,《晚钟》运用了大面积赭石的颜色,大面积的土地和小面积的天空,让人感到一种透不过气来的宁静,使人感觉到一种辽阔、苍茫、悲伤的氛围。大地是死一般的寂静,而燃烧中的夕阳给整个画面都映衬上了一层淡淡的红色,土地、铁铲、篮子、主人公、小车、天空都浑然一体,融入了这弥漫着的黄昏迷雾中,透出无限的凄凉与哀婉。 从作品的构成要素上来看,铁铲、小车、破篮子是画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缺少其中一个画面都是不完整的,他们呈对称地分布在男女主人公的两侧,而篮子则是为了填补前面的那片空白,使整个画面达到了多样化的统一。 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时刻希望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纯朴而勤劳的形象。他不但用作品表现了农民的日常劳作,还展现出这种简单生活中一成不变的节奏,从而赋予其笔下人物永久不灭的色彩。他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面都是从耕耘、放牧、劳动、生活着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的。在米勒的其他作品中,人物大多都在辛勤的工作着,只有这幅《晚钟》是静态的。 米勒曾因为画中的教堂而对亲友说过:“这是晚祷的钟声,你可以听到这钟声。”他曾强调,此画的意境主要是表现钟声。在创作《晚钟》时,他曾回想起童年时代在田间劳动的情景:每当晚钟响起,祖母总要求一家人停下劳作,为逝者祈祷。 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讷、呆板,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期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 《晚钟》的价值在于它传达出的作者的精神。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

文档评论(0)

tangtianb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