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魏晋南北朝的人名文化意蕴
PAGE
试论魏晋南北朝的人名文化意蕴
摘要:人名从表层形态来看,它是一种语言现象。但从深层实质上看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人名是文化的一种镜像和载体,它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特有的审美情趣、风俗时尚、伦理道德、宗法制度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门阀制度兴起、南北民族融合,儒、佛、道等多元文化激荡、交相辉映的特殊历史时期。本文希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人名特点的分析来考察负载在其上面的特定宗教文化内涵。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名字 宗教 文化 士族
人名无可否认是一种语言现象。因为任何人名都是由语言文字这个物质材料表现出来的。但如果通过其语言文字表象挖掘的话,人名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的现象。人名与文化共生。当人名在民族历史、经济生活、心理状态等稳定的共同体中出现时,人名就成为了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它能形象地反映出一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思想、信仰、习俗、道德观、价值观、文化心理及美学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士族文化兴盛、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特殊的历史时期。战乱频繁造成的剧烈的人口流动不仅产生了新的文化因素,而且完成了传统文化的重新分野。儒、
佛、道等多元文化激荡、冲突、融合,互相吸纳而逐步走向统一。乱世喧嚣的历史表象背后,这种呈现在文化上的融合、改造、再生,却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都要神速。与此同时,东晋之后大批北方的士族为躲避战乱而南渡定居,南方因此人文荟萃。士族文化如火如荼。世袭士族更是为了表其世代豪俊的非凡身份相互攀比、相互标榜。所有这一些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聚焦在魏晋南北朝人名上就使它流溢出了别样璀璨的光彩!
一.魏晋南北朝人名与儒家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分裂的年代。战乱频仍,社会极度不安定,中国思想文化格局趋于复杂化,儒学逐渐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即使如此,人们崇尚儒学之心不灭,儒学已经深入人心。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所以《南史》《北史》中俱列有《儒林传》,封建儒家思想仍大行其道。
儒家文化逐渐形成以“仁”为特点的文化结构形态。即把客观伦理化后作为识知对象,以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伦理和谐为目的。人的价值通过“内省”表现,讲究社会性、重内省。在这样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含蓄朴实,中庸节制,谦恭有礼,讲求温柔敦厚,含而不露,以谦和、深沉为美。封建伦理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和五教“父义、田慈、兄友、弟恭、子孝”还普遍被人们所遵从。所以这一时期见于正史上的人名用儒家字样者仍为时尚,名字中流溢出浓烈的封建儒家礼教色彩。常用的字如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敬、温、良、恭、俭、让等等。《魏书·和其奴传》:“太安元年,诏群臣议立皇太子名。其奴与司徒丽等以为宜以德命名,帝从之。”(993页)从这里就反映出了君臣命名的意向,体现了儒教中君主应以德治天下的主张。君主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南朝就有任忠、孙谦、殷景仁、赵知礼等。北朝就有庾信、张景仁、吕思礼、王仁荣、马敬德等。名如此,字亦然。晋周觊字伯仁、潘岳字安仁、庾统字长仁、王修字敬仁。南朝有谢裕字景仁、孔靖字季恭等,其他还有崔亮字敬儒、房晖远字崇儒、明克让字弘道等。从这些人名的选词用字当中就可窥见封建儒家礼教色彩浓郁。与政治上、观念上提倡仁义道德,崇尚礼乐忠恕相应,儒家思想还十分讲究行为上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人们常利用名与字并存的特点,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折中,以求中庸与和谐。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兴起,“九品中正”的门阀制度大为兴盛。但在当时的学术界,士人还都是以儒家思想作为立身之本,无论是求学入仕还是隐居田园,他们的心灵里都充满了对三纲五常的追求。与此同时,强调封建伦理、封建次序的等级观念更是被士族强调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他们不仅以其姓氏、地望、门第、宗谱竞相标榜,更藉以名字炫耀其世代豪俊的非凡身份。姓氏名字于是有了明显的高低贵贱之分。曹操曾作《家传》自称为曹叔振铎之后,而曹植的《武帝诔》则将曹姓追溯为姬姓之后。到了魏明帝曹睿时,曹姓的始祖又附会为虞舜了。祖孙三代,都竞相把他们的始祖层层升级,以显示其贵姓望祖。此外,北魏孝文帝元宏也规定“元、长孙、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十姓为最高贵,又定“卢、崔、郑、王”四姓为海内大姓,这些高贵姓的身份是其他姓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士族由此甚至自持族望,耻与他人为婚。除姓外,士族也喜欢在名字中用一些标榜自己身份的字,以显示其贵族化。如“士”“彦”等。这些字被认为是贵族的标志,与其他字有明显的等级区别。下层普通知识分子由于仰慕士族豪门的富贵荣耀,也喜欢用这些士族所垂青的字。如陆澄字彦渊、范云字彦龙、刘绘字士章、刘勰字彦和、张率字士简、刘杳字士深、阮孝绪字士宗、萧诞字彦伟、沈穆字彦和、优挺字士标等。
此外儒家文化特讲究“为尊者讳”的礼教规范。避讳是我国人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