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构式语法理论汇
PAGE
PAGE 17
一种新的语法研究方法论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
构式语法的思想最早是由格语法的创始者Fillmore(1990)提出来的,后经 Adele E. Goldberg(1995)和 Paul Kay(1995)等学者的研究而越见深入,其中以Goldberg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意,她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学者,也是认知语言学的泰斗LAKOFF的高徒,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她的博士论文是《A Construction: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后经整理在美国出版,现在成为构式语法理论的代表性著作。本书今年三月已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译者吴海波,书的中文译名是《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
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是:假设C 是一 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 C 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Goldberg所说的构式范围比较广,不仅包括一般所说的句式,也包括成语、复合词、语素等。从句式这个平面说,按 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句式有独立的语义,因此一个句子的意义,并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的意义、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句式所能推知,句式本身也表示独立的意义,并将影响句子的意思。
举例说明。现汉中有一类表示存在义的句式(存现句):NP1+V+着+NP2,如(A)台上坐着主席团。(B)墙上挂着一幅画。这种句式有三个特点:1、主语和宾语的置位。2、B类句式的施事者的隐藏。3、按说句法成分的语义角色不同,所造成的语法意义有差异,但A类句式的宾语角色是施事,而B类句式的宾语角色是受事,但是两种句式的语法意义一致,怎么解释这种现象?针对这三个问题,生成语法学有三种理论解释:一是“句式变异说”,二是“动词变异说”,即由一元变为二元,三是“轻动词说”。其中以第三种理论的解释力最广,简单地说,就是假设该句式中存在一个轻动词,台上v主席团坐着,墙上v一幅画挂着,其中的轻动词v表示“存在”,但在表层结构中缺省,因此造成了后置动词的前移,最终形成了该类句式。轻动词理论确实可以解释上述三个问题,但是该理论最致命的缺陷在于,由假设所造成的理论循环论证:如果问,存现句是怎样形成的,可以回答,是因为句中有个轻动词;试再问,句中为什么有个轻动词,又会回答,因为它是存现句。很明显,这种假设在科学论证中是很危险的,实际上它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实质。
现在可以用构式语法来解释,这样的句式可以称作“存在构式”,该构式有三个构成要素:存在物+存在处所+存在方式,这三个要素在词汇层面上投射为NP1NP2和V着,在认知层面上则投射为一个存在的场景,按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该场景的意义并不能由词或词素的结构组合来推知,而是该构式本身就具有这样一种意义,是独立存在的。
还有一类构式相似的句式,即“一锅饭吃了十个人”“一条板凳坐了五个人”“五十个字写了一天”等这类“供用句”(蔡维天),这类句式是施事和受事在语形层面上的置位,汉语是“施—动—受”序列的语型,那么这类特殊句式用其它理论就很难得到满意的解释。但是用构式语法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类句式可以叫做“容纳构式”,它的构成要素是:容纳量+容纳方式+被容纳量,而且被容纳量超出容纳量的预计。这个容纳量可以是一维的时间,可以是二维的平面,还可以是三维的空间。
汉语中有一类形容词性的祈使句式:(A)谦虚一点儿!细心一点儿!高一点儿!远一点儿!(B)*骄傲一点儿!*粗心一点儿!*帅一点儿!*棒一点儿!袁毓林认为B类句式不成立,能进入A类合格句式的形容词必须是[非贬义][可控]的。但是语言研究恰恰是“说有容易、说无难”,像“粗心一点儿!/帅一点儿!”这样的语例在当今的口语中还是较常见的,比如“你一直那么认真干啥,这次就粗心一点儿吧!”“(在照相)你再帅一点儿嘛!”其实这些“例外”的语例和“合格”的语例都属于同一种构式,不妨称为“变化构式”,其构成要素是:周而复始的量、系列性的量+变化,其中的“量”要经过语用的“优选”来得到,即说话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
以上三种句式语例是结合汉语实际分析得出的。但同时也提出了两个疑问:
1、印象中,构式语法似乎都是用来解释特殊句式的,那么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常式句”是否也有构式呢?比如“张三吃了一个苹果”,这类句式应该是什么构式呢?如果这类常式句不用能用构式来分析,那只能说构式语法还不是一种普适性的理论。事件构式?
2、构式义是独立的,但是它是从何而来的?这个问题Goldberg等学者都没有解释,陆俭明老师的解释是这样的:客观存在的事件通过感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