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课堂作业答案综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力学课堂作业答案综述

(第二次作业) 2-1 某办公楼工程地质勘察中取原状土做试验,用体积为100的环刀取样试验,用天平测得环刀加湿土的质量为245.00g,环刀质量为55.00g,烘干后土样质量为170.00g,土粒比重为2.70。计算此土样的天然密度、干密度、饱和密度、天然含水率、孔隙比、孔隙率以及饱和度,并比较各种密度的大小。 解:已知:V=100 cm3;M=245-55=190g;Ms=170g;土粒比重Gs=Ms/Vs=2.70; Mw= M - Ms=190-170=20g,ρw=1 g/cm3;所以Vw=20cm3; 土粒比重Gs=Ms/Vs=2.70;所以Vs= Ms/2.70=62.96cm3; V=100 cm3;Vs=62.96cm3;Vw=20cm3; 所以Vv=V-Vs=100-62.96=37.04cm3;Va=Vv-Vw=37.04-20=17.04cm3; 因此:天然密度=190/100=1.90 g/cm3; 干密度 =170/100=1.70 g/cm3; 饱和密度=(170+37.04×1)/100=2.07 g/cm3; 天然含水率 孔隙比= 37.04/62.96=0.588 孔隙率%=Vv/V=37.04/100=37.04% 饱和度%=16/37.04=43.2% 综上所述:ρsat>ρ>ρd 2-3某住宅地基土的试验中,已测得土的干密度=1.64,含水率=21.3﹪,土粒比重=2.65。计算土的e、n和。此土样又测得=29.7﹪、=17.6﹪,计算和,描述土的物理状态,定出土的名称。 解:(1)根据换算公式求e、n、值: (2)已知:=21.3﹪、=29.7﹪、=17.6﹪ 因 10<≤17 ,0.25<≤0.75,所以该土为粉质粘土,处于可塑状态。 3-1某工程地质资料如下:第1层为g=18 kN/m3,厚度5.0m;第2层为=20.5 kN/m3,厚6.1m;第3层为=19 kN/m3,厚2m;第4层为=19 KN/m3,厚1m。地下水位为地面下5.0m。试求各土层的自重应力,并绘制应力分布图。 【解】第1层土底 =18×5=90kn/m2 第2层土底 =90+(20.5-9.8)×6.1=155.27 kn/m2 第3层土底 =155.27+(19-9.8)×2=173.67kn/m2 第4层土底 =173.67+(19-9.8)×1=182.87 kn/m2 土的自重应力分布图略。 (第三次作业) 3-2某基础底面尺寸为2m×3m,基底作用有偏心力矩=450KN·m, 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600KN,基础埋深1.5m。试确定基底压力及其分布。 【解】 基础自重及基础上回填土重 偏心距 基底压力 基底压力分布如下图: 3-3某矩形基础轴心受压,基底尺寸为4m×2m,基础顶面作用荷载=1000kN,基础埋深1.5m,已知地质剖面第一层为杂填土,厚0.5m, g=16.8kN/m3;以下为粘土,g=18.5kN/m3。试计算: (1)基础底面下的水平面上,沿长轴方向距基础中心线分别为0、1、2m各点的附加应力值,并绘制应力分布图。 (2)基础底面中心点下距底面=0、1、2、3m各点的附加应力,并绘制应力分布图。 【解】 要计算基础底面下任意一点的附加应力时,式中。为轴心荷载作用下的基底压力,即 kPa 基底附加应力为kPa (1)求基础底面下的水平面上,沿长轴方向距基础中心线分别为0、1、2m各点的附加应力值。 求解矩形面积上均布荷载非角点下任意深度处的附加应力时,计算公式和过程都十分简单,关键在于应用角点法,掌握好角点法的三要素。即:①划分的每一个矩形都要有一个角点位于公共角点下;②所有划分的矩形面积总和应等于原有的受荷面积;③查附加应力表时,所有矩形都是长边为,短边为。 计算中心点下的附加应力,如图所示: 作辅助线和,将矩形荷载面积ABCD划分为4个相等小矩形OEAI、OJBE、OFCJ和OFDI。任一小矩形, ,由表3-1查得=0.1202。则O点下的附加应力为 (kPa) 计算1m点处的附加应力,如上图所示: 作辅助线和,将矩形荷载面积ABCD划分为2个长矩形KGAI、KIDH和2个小矩形KJBG、 KHCG。在长矩形KGAI中,, ,由表3-1查得=0.1314;在小矩形KJBG中,, ,由表3-1查得=0.0840。则1m点处的附加应力为 (kPa) 计算2m点处的附加应力,如上图所示: 任一小矩形, ,由表3-1查得=0.1350。则2m点处的附加应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