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一中高二历史高考复习练习题必修二专题四.docVIP

翔安一中高二历史高考复习练习题必修二专题四.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翔安一中高二历史高考复习练习题必修二专题四

 PAGE \* MERGEFORMAT 9 翔安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下)高考复习练习(必修二专题4) 一、选择题 1.1924年l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D.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 2.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①欧风美雨的影响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③服饰质地的不同 ④服装款式的差异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3.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A. “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专为游观而发” 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 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 D. “男女杂坐,不以为嫌” 4.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②③④ 5. 以下对下图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B.京剧艺术在清末发扬光大 C.科技进步有利于艺术的传播D.西方艺术与中国元素的交融 6. 1913 年1月, 《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 女子敢死队, 有所谓女子同盟会, 女子参政团, 女子自由党。” 这旷种现象反映了( ) A. 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 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 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 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7.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天气预报1856年1873年1939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无线电1896年1909年1928年A.?科技传入引发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高潮?? B.充分吸收了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C.西方科技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渐进性变化?? D.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近代化进程 8.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百姓乘飞机出行将越来越普遍。拉开中国民航序幕的标志是开通了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 ) A.上海 B.广州 C.南京 D.天津 9.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主要反映了中国当时什么社会现象 A.崇洋现象 B.洋货倾销严重 C.全盘西化 D.学习西方迫切 10.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998--1900年B.1901--1911年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11.右图上的标题是“吴淞火轮车”,有关这幅图的说明中不正确的是 A.国人最早打造了上海交通B.说明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 C.这有利于中国的社会和经济进步D.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12.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B.近代西方佛手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13.为避免“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创办的报刊是 A.《时务报》 B.《民报》 C.《新华日报》 D.《新青年》 14.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形最早应该出现在( )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5.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 A.电话 B.汽车 C.电报 D.火车 16.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