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孔乙己〉的思想主题
浅析《孔乙己》的思想主题
一
《孔乙己》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更好地分析,理解这篇文章,有必要认识鲁迅先生,了解一些相关的事迹。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生于公元1881年,卒于公元1936年。鲁迅的祖上做过清朝的官吏,后来家道中落,到鲁迅童年的时候,家境由富裕逐步走向贫困,最直接的原因就他的父亲生病所致,这件事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先生的父亲患的是一种危重的疾病,具体是什么病症,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从鲁迅的文章《父亲的病》所提到的一些症状,如“腹大如鼓”、“水肿”,医师开了一些“败鼓皮丸”大致可以推断为肾病引起的肝腹水、肝肿大之类的病症,从中医的角度看,这是“四大难症”之一的“鼓”症,属于疑难杂症。鲁迅是家中的长子,在父亲生病之时,理应作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就是??返于当铺、药店、诊所、家中之间,用鲁迅的话说,几乎每天都是这样。不难想象,一个殷实的家庭就是这样被拖垮了。问题是,几年来花了如此代价,父亲仍然没有治好。这件事给童年的鲁迅打击很大,直到写《孔乙己》这篇文章时,与他父亲去世已过去二十多年了,鲁迅先生仍然忌恨中医,说那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
父亲去世,家庭困顿,给鲁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看到了世态炎凉。鲁迅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重要的是,灾难并没有击垮少年鲁迅,反而使他更加发奋,更加坚强,他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就是学医。既然中医不好,那就学西医吧,当时他认为西医很科学,一是一,二是二,又是分子,又是生物,又是化学。学成后做一个医生,治病救人,救国救民,他还特别提到了要救活那些像他父亲一样被误治的人,假如按照这个思路发展下去,也许鲁迅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医师。
在求学的途中,发生了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使得鲁迅改变了学医的初衷。这件事大家都知道,在课堂上看一部幻灯片,内容是中国人看到日本人屠杀自己的同胞而麻木不仁的样子。鲁迅想,体格健壮而无思想的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因此,“病死多少并不是不幸的事”。然而鲁迅的爱国之情未减,既然学医不能救国,那就改做文艺,以唤醒国民的思想。短篇小说集《呐喊》收有鲁迅先生从1918年到1922年底写的十四篇文章。其中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文章。这段时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虽然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帝国,但给中国人民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反而使中国处于一种四分五裂的无政府状态,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当时的中央政府由军阀把持,各派努力互不相让,全国犹如一个大戏台,台上走马灯似的换人,地方军阀分裂割据,战争不断,在那种混乱、黑暗的时代,老百姓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可想而知,用“民不聊生”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怎能不痛心疾首,可是个人的力量又是多么的渺小啊,那些手握实力的军阀们,打出的旗号,喊出的口号虽然漂亮、响亮,可是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时的鲁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寂寞和痛苦,躲在小楼抄古碑打发时光。
鲁迅毕竟没有沉沦,深深的爱国情怀促使他不能放弃,尽管唤醒民众冲破“死亡的铁屋”的可能性很小,但总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动力。鲁迅先生拿起手中的笔,大声地呼喊,唤醒国人,不能再沉睡不醒,不能再麻木不仁了,是什么东西使得国人如此麻木呢?鲁迅先生认为,这就是卦建正统思想及封建制度,因此,《呐喊》的第一篇文章《狂人日记》直接指出“仁义道德”是“吃人”的思想。二
《孔乙己》是短篇小学集《呐喊》中的第二篇文章,成文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前面提到作者写小说集《呐喊》是为了唤醒“睡在铁屋子而毫无希望”的人,对于一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经济落后、国民素质低下,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中国来说,唤醒民众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侵略者的脚步,西方文化、西方思想以及西方科技也输入中国。清政府为了救亡,派一些人出国考察学习,即所谓的“洋务运动”。这些观念对中国人不能说没有影响,但对于广大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影响甚微,民众基本上还处于一种麻木状态。再者,西方思想鱼龙混杂,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西方的科技、西方的教育自然有其长,但对于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而言,怎么说,怎么用,谁来说,谁来用,都是问题。因此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尽管辛亥革命已经过了近十年,皇帝被推翻了,帝制成为历史,但对普通民众来说,封建正统思想并没有随着帝制的覆灭而消亡,还是那样的麻木不仁。且不说思想观念那种形而上的东西,就连女人裹足这种形而下的现象,广大农村在二十年代仍非常盛行。我家婆婆出生于公元1914年,七虚岁缠足已时19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