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与和谐社会.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与和谐社会.doc

PAGE  PAGE 8 “中”与和谐社会   老子云:“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又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云:“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这里,老子和庄子都突出地讲了一个“中”。而“中”究竟为何物7领会其中的奥义对人们有些什么意义7笔者以为:中即道也,乃“道之柄,德之枢”。众妙之门,惟“得中”才能叩开。   当前,全国人民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引下,同心同德,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宗教界也积极行动起来,既要构建宗教内部的和谐,也要构建道教与其他宗教的和谐,更要融入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当此之际,重温道教传统文化的“中和”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的要义      “中”字,在《说文解字》里从“I”(竖部),解曰:“下上通也,引而上行,读若囟(音信)。囟之言进也”。又释:“中,内也。俗本和也,非是,当作内也”。中字是一个会意字,通常都从“口”(音围),大意是四方之中。其实,它的本义是“中直”。《注》中说:“或引而上,或引而下,皆入其内也。”   “中”的引申义很多,用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和事物,其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例如,木工制作梁柱或家具.用墨线取其直,谓之“中绳”,在这里,“中”是“直”的表意,因不直便不成器,故又有“准确”的意思。古代儒家讲“中庸”,是讲伦理道德的,其核心思想是“中正平和”,即所谓不偏不倚不乖戾,以常道治国。“执其两端,用其于民”(《辞海?中庸条》)。在这里,“中”是“正”的意思。“庸”是平常、常道的意思。引申开去,则为不走极端,取“中间”或“调和”之义。所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一中庸》)。佛教有“断见”和“常见”之说,断者不生,常者不变,皆为“偏”,而迁流无常。相续不断。是为中道。在这里,“中”又是“动”的意思。即运动、变化,没有永恒的,一成不变的“中”。   道教对“中”的解释最为复杂,几乎涵盖了时间、空间、人体、意念等各个方面。大致说来,“中古”、“中宵”等是表示时间概念的,如对中宵的解释“亥时尽而未尽,子欲来而未来,介乎亥子之间,谓亥子中间得最真”(《道教大辞典?1993年版?中宵条》)。“中五”、“中斗”、“中罗”是表示空间概念的。如“天五生土,以《易》言之,寄位坤。日主,日真土”(李道纯《中和集》),中斗谓五方九斗居中之星,中罗谓天界之名。“中”用之于人体修炼者更是多得难以计数。如中宫、中田、中窍等等,究其本义,大多指的是方位,属于空间范畴,也有一些成了难以理解的“隐语”。就意念(包括思维、行为、理念)而言,最关键的是“中道”和“守中”,唐?李荣《老子注》云:“极下虑之滞有,举之令不有也;不有不空,合于中道也”。这一观点与儒家之“中庸”,佛教之“无常”大致相同。如“不静不躁,处于中和,人道之基也”(道教大辞典?1993年版?中道条)与儒家“喜怒止于中,忧惧反之正”(《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如出一辙,并无二致。   道门中人,最注重“守中”。通常是针对人体的修炼而言的,但若仔细领会,则“守中”一词非仅局限于此,它可以上升到道教的最高信仰――“道”来理解。望文生义,“守”是动词,指意念,而“中”则玄之又玄,颇费参详。老子云:“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在这里,“中”是相对于“动”,“数”而言的。说的是虚静。《伍真人丹道九篇》云:“中也者,乃虚空之谓中也”。进而与“空”相联系。守中又谓守一,指意守中丹田,但《老子相尔注》则说:“一者,道也……,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融汇贯通,则“守中”便是“守一”,“守一”便是“守道”,而且是“守中道”。   道贵中和,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这种和谐与平衡,相比于儒家的“治国平天下”,格守人伦道德的思想理念。则要广阔得多了。如《洞玄灵宝中和经》云:“道言:道以中和为德,以不和相克。是以天地和合,万物萌芽,华果熟成,国家合和,天下太平,万物安宁。室家合和,父慈子孝,天垂福庆”。又云:“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室家不和,忿忿相加,以致祸殃”。这里道教把社会人伦的和谐与天、地、人三者的自然和谐联系在一起,既有人伦的教化,更有深层次的哲理。   以上引经据典,寻章摘句,无非是想探索“中”的含义,归纳起来,“中”有通之义,内之义,直之义。正之义,和之义,动之义,半之义(中间)。道之义,真可谓“一个中字藏宇宙”,岂可等闲视之。      二、“中”的渊源      谈到“中”的渊源,人们大概会很自然地想到儒家的《中庸》,因为它集中阐述了“中”的理念。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