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尔雅.释乐》“徒序列”新解.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尔雅.释乐》“徒序列”新解.doc

PAGE  PAGE 5 《尔雅.释乐》“徒序列”新解   对《释乐》“徒鼓瑟谓之步,徒吹谓之和,徒歌谓之谣,徒击鼓谓之号,徒鼓钟谓之修,徒鼓磬谓之密”的理解,前辈学人多持这样一种观点:古人认为作乐需八音克谐,即所谓“非歌不弦,非弦不歌”,不歌而弹或不弹而歌则作为“异体”收录在“释乐”中。郭璞最先以“独作”释“徒”,后人多以其为正,辅以其他材料补充说明此观点:如宋代邢爵《尔雅疏》:“凡八音备作曰乐,一音独作不得乐名,故此辨其异名也。徒,空也。郑注《周礼?小师》云:‘出音日鼓,空作一器以出其音者谓之徒鼓。’故郭云独作之也。注《诗》云:‘我歌且谣’。释曰:‘此《魏风?园有桃》篇文也’。毛传云:‘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孙炎曰:‘声消摇也’。注:或歌或号。释曰:‘《大雅-行苇》篇文也’。毛传云:‘歌者比于琴???也,徒击鼓曰号’。孙炎云:‘声惊骂也’。”   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云:“凡八音备举曰乐,一音独作不得乐名,此别其异称也。鼓者,击也,动也。…??徒者,空也,但也,尤独也。徒鼓瑟谓之步者,步犹行也。……谓之和者,吹竹其声繁会,取相应和为义也……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鼓声使人警动,故谓之号……声宏大而远闻,故谓之修矣……磬经蹇俱声相转。”   可见,在他们看来,八种乐器的演奏效果各具特色。钟声铿,石声磬,丝声哀,竹声滥,彼此之间在同律的基础上协调,才使表现乐曲的各部分组成完整的乐曲,达到“八音之和”的效果,从而形成完整的“声乐之象”。   通过阅读,我们难免会产生以下疑惑:一是对《诗经》某些语句的解释。既然古人认为曲和才能称为音乐,为何我在“歌”时要违背常理而独歌呢?既然“歌者比于琴瑟”,为何又要单独鼓瑟呢?二是对这些所谓不合常规的演奏方式的命名缺乏理据,让人觉得牵强。只弹瑟为何称为“步”呢?“和”,《说文》释为“调也”,应为多种乐器弹奏以和乐也,为何在此仅指称“独吹奏”?郝懿行认为钟声宏大而远闻,因而称为“修”。《释乐》“大钟谓之镛,其中谓之剽,小者谓之栈”。大多数学者认为钟有大小。声亦有大小,中等大小的钟之所以命名为“剽”,就因为其声音轻疾,显然不能以声大来释“修”。三是据我们所知,古代吹奏乐器种类很多,《释乐》中有巢、和、沂、蹦、言、签、篙、渣、够、产、仲、箱。这些吹奏乐器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或许可以组成和谐的音乐,为何在此要用“徒吹谓之和”来指称不合常规的音乐演奏行为呢?   这些疑惑似乎在告诉我们不能沿袭古人之说,将“徒”释为“独作”。要得出《释乐》“徒”序列的更合理阐释,我们仍需要借助古代文献资料。   《周礼?春官》记载了古代音乐机构的组成及各乐官的功用。从中我们可得知周朝的王家音乐机构,由“大司乐”领导,其成员除“旄人”所属的表演民间舞乐的人数无定,不能计算外,其余有明确定额的1463人。其中除少数负管理之责的低级贵族(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外,有1277人属于平民阶级(胥、徒、上瞽、下瞽、视嘹、舞者)。他们是宫廷音乐机构中创作与表演的主要力量。在1277人中,徒又占多数,有670人。   由于宫廷音乐机构中平民阶级是创作和表演的主体,因而对他们的表演行为进行记录是完全可能的。《释乐》中“徒”序列很可能就是对这些人的演奏行为命名:“徒鼓瑟谓之步,徒吹谓之和,徒歌谓之谣,徒击鼓谓之号,徒鼓钟谓之修,徒鼓磐谓之寇”。如果我们假定“徒”为平民阶级,那么“步”、“和”、“谣”、“号”、“修”、“密”又当何解?   为了更好地阐明这些词的意义,我们必须清楚当时礼乐制度的产生及其功用:一,礼乐制度的产生在于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以巩固贵族统治。二,音乐只是礼制的辅助工具。《乐记》有言:“乐者为同,札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周礼?春官》中提到的乐官也仅上及中大夫,且只有二人。这说明音乐是当时统治阶级表达“以君为纲”、“上下和谐”思想的重要工具。   查检古书训诂,“步”有追随、跟随之意。明代屠隆《昙花记-讨贼立功》:“副帅好当前队,老夫愿步后尘。”笔者认为,“徒鼓瑟谓之步”中“步”也是这种意思。其整体含义是这些平民百姓弹奏瑟只能听从乐官,即下层贵族的指挥。叶舒宪在《诗经的文化阐释》中提到由于官方御用体制的存在,瞽盲乐师们的活动完全是大规模集体活动,上有大小师的督导监控,下有视嘹的协作配合。他们的演奏和歌诵只能是机械性的复制。由于过分强调音乐配合礼教的作用,音乐受到很大束缚,乐工也不可能发挥其创作个性。“和”在古代是个多音多义字,在此应该念为he,去声。其含义是以歌唱等相应和。战国时期宋玉《对楚王问》:“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古代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故事也说明“和”这种演奏行为的存在。“和”这种演奏行为大概类同于现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