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世博会震荡晚清王朝.doc
PAGE
PAGE 6
世博会震荡晚清王朝
1910年,辛亥革命在即,清政府风雨飘摇。这当口,出版商人张元济从国外寄回了几封信,发表在报纸上。这些信谈论的是正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世博会。
张元济原本是去考察西学的。他和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知识分子一样,相信去西方的旅行可以得到救国的启示。但踏进世博会会场后,他首先感到了羞愧。
他的国家人口世界第一,却只在偏颇之处有个小小展馆,和越南、老挝比邻,气象不但无法与法、德等大国相比,甚至还比不上袖珍小国摩洛哥。
他那地大物博的祖国,展馆里商品匮乏,数来数去,仍旧只有漆器、刺绣等老花样,尚不如苏杭一家杂货店里种类繁多。而相比之下,邻国日本的展品则“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
最让张元济感到羞愧的,也许是外国游客的反应:展场冷冷清清,西方人绝少光顾、驻足,即便偶然经过,也是“指指点点、摇头蹙额、不屑一顾,旋即转身离去”。
寄自海外的这些信件,深深刺痛了许多国人:这个天朝上国,在世界上已经如此羸弱。
这已经不是世博会第一次给他们带来震荡了。
1
若干史料表明,1851年英国兴办世博会,是为了开拓市场、展示国威。忙于修建水晶宫的英国人未必料到,他们给远在东方的中国,带来一个打量世界的契机。
10年前,正是英国打开了这个国家封闭的大门,让士大夫们对未知的西方世界充满好奇。先前,他们只能通过零星的见闻来进行想象,号称“揽尽万国奇珍“的世博会,则一下子将这个世界最先进之处收集在一起。
已很难想象,1876年李圭初次进入世博会是何心情。在位于美国费城的会场里,这个中国海关文员面对叫不上名字的机械和发明,在书里记下絮絮叨叨的惊讶和感慨。
此时,电话机已经被摆在了世博会的会场供人观瞻。而地球另一面,当李圭准备乘船出行时,他甚至还不相信地球是圆的。直到他自上海起航一直往东,最后又回到上海,才“无或疑矣”。
作为第一个代表官方参加世博会的中国人,李圭在他的《环游地球新录》里,详细描绘了巨大的蒸汽机和精密的打字机,并忍不住在描绘的末尾加上“是可异也“的感叹。他四处考察美国人的机械、水利,有不懂之处便“就询洋人”。此外,他还在书里对西方“政治之善“进行探讨,介绍当地妇女地位的平等,并对国内鄙夷现代机器的心态进行反驳,强调“凡机器之可以利民者”,不应废而不用。
2
在世博会上,李圭还看到了中国幼童在美国学习的英文作业。这些幼童于1872年由“留洋事务局”选派,并资助前往美国留学。费城世博会期间,117名中国幼童在中国官员和美国教师的陪同下,来到会场参观,并成为当时费城的重头新闻。报纸每天跟踪采访,连孩子们每天吃饭的餐馆,也特地挂起中国龙旗炫耀。
李圭在会场上见到了这些孩童,他们有的已在美国学习了5年,精通英文,谈吐和礼仪完全西化,但脑后依然垂着长辫子,而且特地在一身西式装扮外面,套上一件代表中国传统的短褂。
在短短的交流中,李圭问了幼童们几个问题。对于世博会的益处,有的幼童称“新器善法,可仿而行之;又能联各国交谊,益处甚大”。这些回答“简洁有理”,让李圭印象深刻,在书里盛赞西方教育的优越。
事实上,参观世博会的这些幼童,早已在美国经历了最早的启蒙。幼童李恩富在初到美国的日记里,记载了自己见到电梯、火车等事物的惊讶。研究中国幼童留洋史的钱钢曾在书里写道,他们是“在那样一个充满变化的时刻,来到了引领这场变化的中心”。
不过,让李圭欣喜的事物,在国内则引起许多惊恐。守旧者攻击称,幼童们传统文化基础薄弱,恐怕西学未精,而传统已先丢掉,即使学成回国,也“无益于国家社稷”,力主尽早将他们撤回。而奉命在美国监督幼童的官员,甚至因为幼童跟自己对话时目光直视,而感到不满。在种种非议声中,1881年,清政府裁撤了“留洋事务局”,将幼童全部撤回国内。这次培养人才的努力草草夭折。
留洋美国、参观世博会的经历,到底给这些中国少年留下什么,已经无从考证。回国后,他们有的成了清华学院最早的校长,有的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铁路,也有的成了中华民国的总理,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留下印记。
3
在李圭之前后,尽管每次都收到邀请,中国政府直到1873年才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在维也纳举办的世博会。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奉命组织此次参展。他积极征集民间商人参加展览,并利用自己的关系,与西方国家进行沟通。
中国的展品,尽管仍集中于茶叶、丝绸等特色展品,但参观者对此交口称赞。
赫德算得上一个合格的组织者。时人回忆,他精心策划每一次参展,甚至连代表团要带的厨师、油漆工、泥瓦工和木工,也亲自挑选。他这样解释:“他们都是些苦力。他们往返的路费要花一大笔钱,但我希望他们带回好的报道,他们向在中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