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南京的“编辑部的故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生在南京的“编辑部的故事”.doc

PAGE  PAGE 5 发生在南京的“编辑部的故事”   双休日整理书柜,一张稍稍泛出淡黄色点的报纸――《记者生活》跃入眼帘。   这张出版于1991年3月30日,注明系“一期孤版单张”的报纸,刊头是美术编辑武建华的杰作:《其中甘苦》。漫画上,一个戴眼镜的记者,骑着自行车满头大汗地疾行,脑子里则装满了稿纸……观之,立马令同仁们发出会心一笑!   在“南京日报新闻俱乐部主办”的报头署名之下,却是我正儿八经的“学海点滴”――《记者的新闻冲动》。我现在怎么也不能回想起来,当初我何以会在这份既“内部”又“民间”的小小同仁报纸上,留下这么一篇不到600字却十分认真的“小论文”?大约有两个原因:一是应编者之约,二是当时书生意气,想写段最有感慨的话。现在看起来,虽然稚嫩,但多少也算“头版头条”,心中不免仍有些自得。   这张被称为南京日报《家庭》专版“内部版”的《记者生活》,可说是发生在18年前南京真实的“编辑部的故事”,不过要比葛优那厮出演得“阳光”,也真实得多。   先看紧挨着拙稿的“业余剪影”――《“哥哥”的“壶经”》。我乍一瞄,与“哥哥”张国荣混了一下。细读,原来此“哥哥”非彼“哥哥”,要发南京话音“果果”。通篇是北师大毕业的常青描写一位操着老南京江宁口音、喜好“提壶”打牌的同仁的趣事。虽未点名,大家都知是指原农财组长、时任政文处长,后任南京市场报和今日商报老总的老翟――业喜兄。因其年长,那时,江宁乡下来找老翟的弟妹和乡亲都是叫他“果果(哥哥)”。“翟”音又与“摘”近似,所以同事们也会开玩笑叫老翟“摘果果”。常青笔下,老翟一上牌桌的那般投入劲头,真是声情并茂,要拍片,都不用导演。   在右上角“苦恼人的笑”栏目里,《周末》的吴晓平以其常“代写征婚启事”的心情轻松提笔,却又煞费苦心,最后写下了期盼报社搬家有打乒乓球地方,不要再“把搬自行车当运动”的真实愿望。可见,他当时就打下了基础,以致今日到南京电视台“老南京话”读报栏目“听我韶韶”,能游刃有余地专聊民生话题。梁平则似乎对马培军喜欢在办公室唱跑调的卡拉OK耿耿于怀,在他的“人物风采”《马兄憨态》中,尽显了此君“目中无人”的神情。军旅画家出身的张久还特地为之配上一幅速写,今天在我看来,也比马兄拍的标准照要神气得多。   该版重头戏在右下方的“甜酸苦辣”四个字。“甜”是经济处报道说“孙东武喜圆男儿梦”,还做了肩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过,“有得有失”,东武添了儿子好幸福,没料想丢了“幸福”摩托车。好在孙甚达观,视为“塞翁失马”,很快转移到为儿举办征名大赛上了;“酸”来自马龙对送稿人到编版部的纪实,把编辑与记者不同的生存状态描述得入木三分。文尾提到送稿人建议编辑跳舞可治颈椎病,只要帮发稿,到舞厅就可直进直出,外带“腿子”。这“腿子”没有揭秘,对此编辑们一片茫然,心里酸溜溜地误把“腿子”当“火腿”。后来得知这是南京话“舞伴”之意,心里更是那个“酸”了;“苦”字头上是把“草”,群工部真是这么可怕的地方吗?不过,老潘的文章真实倾诉了当年舆论监督记者的处境;而最后的“辣”,则是李文的那篇《老李的台板》,不厌其烦地把他最敏感的办公室卫生问题,做了一番调侃,主编遂借用了“邋遢”的“邋”之谐音,妙作指代。而孙洁的《本处烟民一瞥》,一连报了十多杆烟枪,遥忆当年报社一些同事似乎“不抽烟写不出好文章来”,群起“烧烟”的那情那景,至今仍令人忍俊不禁。   这五光十色的画面,不啻是18年前发生在南京最真实的“编辑部的故事”!除此之外,版面上还有副刊部张震麟老师将副刊名和副刊编辑作品名串联起来的“艺丛采撷”――《生活多美好》,体现了张老师的深深希冀。而副刊老编辑、著名诗人陈永昌的一首《苦与乐》中“每翻过一页稿纸,都要牵出妻的一声轻叹”,更诗意地展现了当年住房紧张的同仁们,书房卧房一室多用的情景。那时大家往往回家还挑灯夜战,睡在床上的妻子,听到坐在床沿伏案写稿的丈夫翻动稿子的声音,便发出心疼的叹息声。传神的诗句,是编辑记者甘于清贫生活、追求新闻理想的真实写照。   版面上端还有工会魏主席为大家做好事的预告。而很少写文章的医务室李健医生,也有“提醒”《早春乍暖又乍寒,莫为风流把衣单》问世,使人眼睛一亮。特别是版下还有则半通“广告”:“新一代护身娱乐用品――打纸发声枪”,创意更为精彩:“国内首创的打纸发声枪,巧妙地利用气流冲击,使普通稿纸产生与火药爆炸相同的声响,安全节约无污染,特别适合夜间记者采访壮胆之用。目前,该枪已申请国家专利。本市太平南路37号旅游商品服务部有售。”原来,这广告是彭凌编的,“打纸发声枪”并没有真的产品。因为当时夜班有小伙子,无聊时喜欢把废纸拿了练拳击,打纸的声音很响;彭凌因而触发灵感,想到报纸的广告不可或缺,遂就地取材,设计了这个“专利”广告。   老评论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