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变奏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回老家变奏曲.doc

PAGE  PAGE 3 回老家变奏曲   家是人们永恒的归宿,家是游子永远的牵挂。   我1965年出生在浏阳一个叫社港人民公社小源大队芦花生产队的小山村。这里有袅袅的炊烟,青山绿水,摇曳的芦花。环境很美,生活却很苦。镌刻在心永远也不会忘怀的是有一年春节,家里穷得没钱买肉,一位从长沙下放到浏阳八中教书的张老师得知后给我家送来一块肉,才算过了那个年。1985年,我考上了大学,扛着爷爷留下的一个红色油漆小木箱走出了穷山村。自那时到现在23年,我一直漂泊在外,不时回老家也就成了必然的境遇。   上世纪80年代和上世纪90年代初,坐长途汽车回家,当时没有高速,不管是乡道、县道、省道、国道,都是七绕八拐,路况差,车子跑不动。那时回家是一件非常艰辛、艰难的事。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是坐单位的小车回家。虽还没有高速公路,但国道、省道、县道都渐渐变成了柏油路、水泥路。再也不用穿行在飞扬的尘土中了。一路上,透过清晰的车窗玻璃,可见道路两旁一年年平添的亮色:农民的房子越来越新、越来越高,城市的味道不断向乡村蔓延扩展。   进入新世纪,一条条高速公路相继串连起来。回家的旅程没有变,时间却从一天缩短到了半天。近年,随着浏阳县乡村公路的“大变脸”,更是缩短到了只要2个小时。   路的蜕变带来了家乡的巨变。昔日贫穷落后的社港,如今已成为浏阳北部一颗璀璨的乡村明珠。最让我感佩的是,当地10多户村民在一个叫周洛的山沟,集资开发出绿色生态旅游。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开发,过去沉重的山峦摆动开腰肢,鲜活起来。就连湖南名人书法碑廊这样高雅的文化景点也落户在该景区。过去抛家弃子南下广东、东去上海打工的乡亲们都纷纷回到自家的土地,或办农家乐乐得城里人流连忘返,或建厂开店过上城里人的老板生活,或种起特种蔬菜大棚当上现代农民。   每次回家,我最惬意的是开着车尽情穿行在如同山水画卷般的乡间小路上,欣赏着梨花的白,铺满田垅黄艳艳的油菜花,还有镶嵌在这美丽画卷中的一幢幢红砖青瓦的“洋房”。“父母官” 社港镇镇长熊文告诉我,随着党中央、国务院近年建设新农村政策的执行,现在社港镇的村、组都铺上了水泥路,98%的村民都住上了新楼房。村村都有超市,我随意走进一家一看,满目繁华,挂满了城里人生活的倩影。   我父母的住房也踏着浏阳农村飞速发展的步伐由昔日的土砖房摇身变成了3层的乡间别墅。每次回到家,总可以闻到自家屋前花园中的花香,品到自家屋前果园中的鲜果。在家做建材生意的老板二弟,会放下手中繁忙的生意,扛着渔网,在自家屋前的鱼塘中捞上几条肥肥的大草鱼,爸妈会把果园中数十只正宗的土鸡吆喝过来,诱捕一两只作为餐桌上另一道馋人的佳肴。   不知是老家生活太好环境太美太诱人,还是自己开始渐渐变老了,住在大城市大别墅头上还有乌纱帽的我,越来越想回浏阳老家去享受那芬芳的山色,甜美的空气,亲切的乡音,惬怀的生活……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