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田野调查的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研究.doc
PAGE
PAGE 9
基于田野调查的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研究
摘要:湖南花鼓戏历史悠远、包蕴丰富,有着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但湖南花鼓戏的保护、传承现状不容乐观。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文献追踪,对湖南花鼓戏的发展轨迹、传承现状进行解读,试图为弘扬、发展湖南花鼓文化探寻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国戏曲;湖南花鼓戏;活态现状;花鼓戏班社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4-0049-05
湖南花鼓戏作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在湖湘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创生发展,并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独有的艺术感染、深厚的艺术技巧融于一身的魅力,镌刻在中国戏曲史册上。它综合了音乐、文学、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艺术样态,通过唱、念、做、打的表现形式,承载传达着湖南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坚强的意志性格,反映彰显着湖南人民的审美诉求和艺术创造,体现表达着湖南人民的艺术精神和高尚的价值追求,提升凝练着湖南人民的思想品格和培养一代懂得美的大众,并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进入国家重点关注的视野,不再只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剧种。基于此,本文以湖南花鼓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记载的搜集、阅读与分析,再伴以田野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对传承艺人口述史料的采集辨识整理印证,力图对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历史现状、音乐本体形态、传承人与传承剧目、班社剧团等进行互证研究,企望对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找到一条有效路径。
一、传承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国戏曲有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孕育于原始社会时期的民间祭祀歌舞,经历了奴隶社会,形成于封建社会,又经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时期,湖南花鼓戏也不例外。从其孕育、形成、发展的实际来看,早在春秋战国之时,湖湘大地盛行的以歌舞娱神的祭祀仪式便滋养出湖南戏曲艺术的早期形态。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前278)被流放湘江、沅水之时,就在民间祭祀歌舞的影响下创作了存世名篇《楚辞》。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九歌》称:“《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汉代“乐府”机构采集的歌谣对湖南各种戏曲的形成也有着巨大影响,为各种戏曲艺术的形态、质态的成熟提供了丰厚的养料。今湖南花鼓戏中有不少唱词、乐曲就取材于民谣。《旧唐书?崔慎由传》日:“群伍突入监军院取兵甲,乃剽湘潭、衡山两县,虏其丁壮……每将过郡县,先令倡卒弄傀儡以观人情”等,说明唐代湖南的湘潭、衡山等地已有“傀儡戏”演出。
宋元时期歌舞百戏盛行、戏曲说唱、杂剧演出弥漫湖湘大地。元代词曲作家夏庭芝(1300-1375)在《青楼集》中称“湖广有金兽头,亦美姿容,而善歌舞。贯只歌平章纳之。贯殁,流落湖湘间。”“刘婆惜,乐人李四之妻也。天性聪慧,善歌舞,驰名湖湘间。”这不仅表明元代湖南境内歌舞表演兴盛,而且还出现了著名的表演艺人金兽头、刘婆惜等。进入明清时期,各大声腔陆续传人湖南,对于推进湖南戏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刊行的《浏阳县志》曰:“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清嘉庆年间,一旦一丑的花鼓戏雏形业已形成。同治年间,著名戏曲作家、理论家杨恩寿(1835-1891)的《坦园日记》,记载有他在今湖南永兴县观看“花鼓词”(即花鼓戏)的情况,说永兴“花鼓词”的表演已经有了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等角色划分,并具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演出形式也达一定规模。
清光绪年间,湖湘大地花鼓戏班社林立,它们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对花鼓戏的热情,一边沿袭传统的花鼓艺术形式,一边从其它戏剧吸取精华,使花鼓戏的行当体制、表演程式、声腔音乐、表演技巧等日益成型。到清嘉庆时期,川东梁山调及其伴奏乐器传入湖南,结束了湖南花鼓戏仅有傩腔和小调的历史,进入到有主奏乐器的时代。民国时期,湖南花鼓艺人向湘剧、木偶戏、皮影戏以及各地方小戏学习,湖南花鼓戏的锣鼓经、伴奏曲牌逐渐形成体系,也在戏曲程式化、规范化、专业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花鼓艺术的成熟。
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南花鼓?蚪?入到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何冬保、肖重??合演剧目《刘海砍樵》传遍大江南北,为湖南花鼓戏在全国赢得荣誉,成为湖南花鼓戏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着各地专业剧团相继组建,在传统曲目搜集、整理、理论研究以及演出实践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但好景不长,“文革”时期,湖南花鼓戏表演艺人、演出剧团、演出场域、剧目资料等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直到粉碎“四人帮”,湖南花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