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4-地球的外部圈层选读.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部分 地球表层系统;第四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第一节 大气圈;氮气的循环 氧气的循环 水蒸气的作用:能量交换, 水的分配, 温室效应 甲烷 二氧化碳 一氧化二氮 臭氧: 同温层中, 城市中;二、大气圈的结构 大气圈的分布:-3km~+2000-3000km 对流层 平均厚度: 11—13km 特征: (1) 具大气降温率 (2) 强烈的对流运动及复杂的气候现象 (3) 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4) 受人类影响大, 包括污染;全球大气对流模式;3. 平流层(对流层~35-55km) 水平运动 气层稳定,透明度高 上部有臭氧层 向上增温快 4. 中间层(平流层~85km) 降温快,有垂直对流 5. 暖层即电离层(中间层~800km) 空气稀薄,氧、氦电离 向上增温快 6. 散逸层(暖层~2000-3000km) 空气极为稀薄,气体向外逃逸, 向上增温 ;三、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太阳辐射能:可见光:50% (λ=0.4—0.76μm) 紫外光: 7% (λ0.4 μm) 红外光: 43%(λ0.76μm) 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臭氧对紫外光 水气、二氧化碳对红外光 可见光吸收少 云层、尘埃的反射 空气分子对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的散射较强。 ;2. 大气的保温效应 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主要在红外线 对流层中水气和二氧化碳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大气增温 大气也向外辐射红外线,小部分向太空,大部分向地面—称为 大气逆辐射. 大气的保温效应: 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是透明体,而对地面辐射 是隔热层,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保留在大气中. 3. 全球的热量平衡 来自太阳的能量=返回大气中的能量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使地球表面 气温温和, 适合生物生活. ;;4. 温室效应 --大气通过对辐射的选择性吸收而防止地表热能 耗散的效应. --大气的存在使地表的辐射平衡温度升高. 影响温室效应的因子: 水气, 二氧化碳, 云, 以及甲烷, 氮氧化物, 这些物质称温室气体. 近百年来工业化使温室气体增多, 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四、大气的运动 大气运动的复杂性:水平、垂直,全球性的或小尺度的 1.大气运动的动力 --来自太阳辐射产生的气压差. 空气温度差—密度差—热力环流 2. 大气环流 --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是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发生、 发展和移动的背景。 1)低纬度的热带环流圈 赤道低压带(赤道无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静风带) 低纬信风带 ;2)中纬度的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高纬的极地环流圈 中纬环流圈 3.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指数年一次的海水增温现象向西扩展, 整个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增高的现象。 后果:全球大气环流异常、气候异常。 拉尼娜现象(反厄尔尼诺现象):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 海水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可以是持续数年。 指标:连续6个月±0.5℃ ;第二节 水圈;二、水圈的循环 水圈运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能和地球的重力能 蒸发、蒸腾、径流(地表、地下)、冰川运动、大气输运等。 三、水体污染与自净 水体:地表水、地下水、海洋的总称。 在环境科学中,也包括水中的溶解物、悬浮物、水生生物、 底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水体污染:指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值或 水体的自净能力,而使水体失去或部分失去功能或用途。 ;水质指标 污染物: 耗氧有机物,难降解有机物,植物营养物,无机悬浮物, 石油类,重金属,放射性污染物,酸碱盐类,病原体, 热污染等。 指标:DO, BOD, COD, TOC, TN, TP, SS, 石油类,各种 有毒物质,放射性, pH,细菌总数,水温等。 2. 水体自净 指受到污染的水体通过生物降解消耗或吸收了水体中的 污染物,使水体向净化的方向转变的过程. 生物降解分好氧生物降解和厌氧生物降解 好氧微生物在上层,会消耗氧气。 厌氧微生物在下层,造成还原环境。 ;3. 水体富营养化 氮、磷等植物营养物的浓度超过一定数值时引起湖泊 生态系统的一种恶性循环。 藻类大量生长,消耗氧气,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是产生 “赤潮”的原因。 也与水循环慢有关。;第三节 生物圈;二、生物圈中的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 太阳能—植物光合作用—化学能—进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