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理心理学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80年代以前,小脑在共济运动、平衡和姿势等运动功能中的调节作用,已成为公认事实。 80年代细胞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小脑是简单运动条件反射和快速α条件反射形成中最基本和最必要的脑结构。 简言之,小脑在学习行为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节 小脑与快速运动反应性学习 小脑的结构: 小脑髓质深部,有4对小脑中央核: 小脑皮层,由外向内分3层: 分子层 浦肯野细胞层 颗粒层 齿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顶核 内容结构: 第一节 学习模式 第二节 学习的脑机制 第三节 联络区皮层与认知学习 第四节 小脑与快速运动反应性 学习 第五节 边缘系统与情绪性学习 第六节 海马在学习中的作用 一、联想式学习 二、非联想式学习 四、认知学习 三、程序性学习(或熟练与技巧性学习) 五、情绪性学习 六、味-厌恶式学习 七、印记式学习 学习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 了解: 学习的几种模式 重点: 学习的脑机制(三个水平) 异源性突触易化 联络区皮层与认知学习 海马在学习中的作用 第一节 学习模式 一、联想式学习 二、非联想式学习 三、程序性学习(熟练与技巧性学习) 四、认知学习 五、情绪性学习 六、味-厌恶式学习 七、印记式学习 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发现或把握外界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过程,也是经验获得和积累过程。 学习的行为定义:动物个体在与环境中发生的新事物接触的经验中改变自己的适应行为,也就是新的适应行为(或新行为模式)的获得过程。 一、联想式学习 联想式学习: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有3种类型: 尝试与错误学习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式条件反射 三者共同的特点: 环境条件中那些变化着的动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性,造成脑内两个或多个中枢兴奋性的同时变化,从而形成脑内中枢的暂时联系。因此,这3种学习模式统称为联想式学习。 尝试与错误学习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式条件反射 脑内中枢间的联结(暂时联系) 外部动因(CS-US)间的联结 刺激-反应(S-R)联结 二、非联想式学习 非联想式学习: 个体的行为变化仅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而引起,与之相应在脑内引起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 有2种类型: 习惯化 敏感化 习惯化:指一个不具有伤害性的刺激重复作用时,机体对该刺激的反射性行为逐渐减弱的过程。    通过习惯化,人和动物学会忽视那些不再是新的或失去意义的刺激,从而更好地去注意那些更有意义的刺激。 敏感化:是习惯化的对立面,表现为当一个强刺激存在时,大脑对一个弱刺激的反应会得到加强。    在敏感化过程中,强刺激和弱刺激之间并不需要建立某种联系,也不要求两者在时间上的结合。 三、程序性学习 程序性学习:无论是联想式学习还是非联想式学习,经过多次训练可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形成短潜伏期自动化的快速反应特点,这种学习模式称为程序性学习。 最必要的中枢:小脑的中位核 典型代表:兔的瞬眼条件反射 (Question:什么是程序性学习?其必要的脑中枢位于哪?其经典代表实验是什么?) 四、认知学习 认知学习:    与经验式学习不同,高等灵长类和人类的许多学习过程,并不总是建立在重复的个体经验基础之上,往往一次性观察或摹仿就会完成。 这种学习模式建立在视觉认知过程的基础之上,称认知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非经验式的观察模仿学习模式 五、情绪性学习 主动躲避反应:声、光刺激呈现后,动物必须尽快跑向动物箱的另一端,才能避免随后的电击,这种行为模式称主动躲避反应。 被动躲避反应:声、光刺激呈现后,动物必须被动地保持在某处不动时,才能避免电击,这种行为模式称为被动躲避反应。 冲突性情绪行为模式:是在实验程序中同时引出动物的阳性情绪和阴性情绪,使之产生冲突。 六、味-厌恶式学习 加西亚教授发现味觉刺激发生后1小时,再给厌恶刺激(如X线照射或其他厌恶的味觉物质,如锂盐)仍可形成条件反射,说明味觉刺激具有长时间延缓的学习效应。 味—厌恶学习行为模式,既具有联想式学习的特点,也具有非联想式学习的特点。 七、印记式学习(imprinting learning) 幼稚动物常常学会跟随它第一次见到的比较大的运动物体走。第一次印象所起的作用就是印记,像打上烙印一样。 不同于条件作用的学习,它没有明显的强化物,它只能发生在生活初期的有限时间内,即所谓关键期内。 第二节 学习的脑机制 一、脑等位论&机能定位论的统一 二、暂时联系&异源性突触易化 三、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研究的三个层次: 整体水平:哪些脑结构参与学习? 细胞水平:这些脑结构是怎样建立突触联系的? 分子水平:学习过程中突触联系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一、脑等位论&机能定位论的统一           --整体水平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