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分析斯金纳惩罚观点
分析斯金纳的惩罚观点
惩罚(Punishment)指在一种行为发生后,随即出现厌恶事件,导致该行为出现率下降的训练程序。斯金纳区分为两种:施加厌恶刺激;取消正强化物。惩罚能够引起有机体生活或者行为反应的外部或者内部的影响或生理变化。下面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斯金纳关于惩罚的
观点。重点在于其对惩罚观点的不足,因为斯金纳主要是研究强化而忽视惩罚。
值得学习的地方
斯金纳提出惩罚概念,在不良行为产生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其行为发生概率减少。概念从操作的层面进行定义,也清楚的揭示了惩罚的目的。同时,对于减少不良行为,斯金纳也强调了消退,给个体较少的关注,其不良行为也能够自然消除,但是此过程较为漫长。正确区别惩罚和负强化,同时也区别了惩罚I和惩罚II。惩罚是呈现某种厌恶刺激或消除某种愉快刺激以减少某些行为的重复发生;而负强化是撤销某种厌恶刺激以增强某种行为发生的频数。惩罚I是指呈现厌恶刺激,已达到行为的减弱,惩罚II是指消除愉快刺激,从而也能够达到行为减弱的结果,两者的区别在于刺激物的不同。为后来的究者和使用者都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视角。
正确认识惩罚带来的弊端。斯金纳认为惩罚在大数情况下是不好的,总的来说他坚决反对使用惩罚,他相信正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更有效的方法,主要原因是它觉得它的结果的预计性更强,而它引起不良行为的可能性也要小。他认为惩罚不是强化的反面,虽然它可能偶尔压抑住某种行为,但是并没有减弱反应的总的倾向。他说“假如我可以为人类做点贡献的话,那就是找出惩罚的替代物” (Krasner 1989)。但同时,他也承认惩罚是最迅速有效的方法,某些情景下也许惩罚会更好。
斯金纳发现了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方法来减弱不良行为如:我们可以改变那些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外部环境;我们可以忽视那些不良行为,这样它们也许会自生自灭;我们可以培养与不良行为相反的理性行为,也为管理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在控制越轨行为不是只关注惩罚。
2惩罚观点的不足之处
对惩罚的作用认识不够,过多的否定。前期的时候,斯金纳根本不接受惩罚的有效性只关注
其负??影响,特别是个体的负情绪和抵制心理,他认为惩罚只能起到压抑的作用,不能够减弱不良行为,而且可能会引发更为深刻的不良行为。后期,斯金纳逐步的承认和运用了惩罚,但是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忽视惩罚的直接性、针对性、有用性等。
没有对惩罚程式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查到他关于强化程式的研究,包括连续强化、定时强化、定比强化、变时强化、变比强化以及扇贝效应(scallop effect)。对于惩罚没有或者很少提及程式,因为他认为惩罚本身就不可取,就是说第一次的惩罚都很难进行,更何况后续的惩罚也即是惩罚的程式研究。
只关注外部惩罚,没有注意自我惩罚。斯金纳将外部惩罚和自我惩罚没有联系起来,他的惩罚观点都是建立在需要外界刺激作用于主体,从而可能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减弱。但是他没有注意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身发展的心理需要,主体完全有可能主动的认识自己的不良行为和对自己采取心理惩戒等手段,使不良行为减弱或消除。而且,自我惩罚的效果远远大于外部惩罚,因为外部惩罚都是在唤醒内部惩罚的基础上,才能够够有效的控制不良行为的发生。
没有发现呈现愉快刺激或者消除厌恶刺激的惩罚方式。斯金纳的惩罚I是呈现厌恶刺激,惩罚II是消除愉快刺激,这样具有局限性。没有注意到呈现愉快刺激或者消除厌恶刺激可以促使产生自我惩罚,而自我惩罚是控制不良行为最根本的途径。只有自己接受不良行为的概念并产生相应抑制行为的心理动机,采取具体的行为,最后才能达到某些不良行为的减弱或者消失。而我们不要把个体定义为被动的接受者和消极者,更应该把个体定义为主动地发现者和积极者,这也更符合现实情况,同时也有人本主义理论的支持。
3惩罚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惩罚的目的在于使违纪的学生受到应有的惩戒(报应主义的观点),从而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行为(功利主义的观点)。从惩罚的角度来说,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消除违规行为而维护秩序。在教育中,教育惩罚除了维护课堂教学秩序,更多维护的是教师的权威和既定的教育目的。比如课堂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前会设定非常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从一篇文章中体会到设定好的情感、或掌握一个实验的科学步骤,对于超出既定目标或操作的行为与反应,均视为违规而给予惩罚。这种做法使教学高效化、教师任务也相对轻松,在工业化需要批量生产人才的时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到了后工业时代,注重个性发展并且多元成才观越来越深入人心时,这种依靠惩罚的单一的成才模式开始式微,而惩罚本身的“维护“作用也开始遭到质疑。
强化是一种行为改变技术,能达到三种目的,即行为的习得、保持与消退。强化并没有清晰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技术,本身不对行为做任何价值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得到强化或是否应该得到强化,并不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