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面试时的常用提问方式及答题技巧选编
Keep on walking; 面试时,经常遇到10种提问方式。具体为:
一、开放式提问。
二、封闭式提问。
三、假设式提问。
四、否定式提问。
五、连珠式提问。
六、动机式提问。
七、重复式提问。
八、压迫式提问。
九、控制式提问。
十、应变式提问。;一、开放式提问 ; 考官为从考生口中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或鼓励考生回答问题,常常会采用开放式提问。这类提问方式是最普遍、最常用的方式。开放式的问题一般以“什么”、“哪里”、“如何”、“何时”、“为什么”、“怎样”、“请告诉”、“请描述”、“请解释”等为开头。; 开放式提问最容易反映出考生的思维的缜密程度、口头表达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它往往没有标准答案,但答题不能够违反基本的道德规范。; 技巧:
在回答开放式问题时,切忌三言两语简单作答。这违背了考官的初衷,因为考官之所以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就是希望你多提供信息。因此,在回答开放式问题的时候,你需要对观点进行解释、总结、举例等,让考官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你应该开阔思路,尽量多说。同时,你也要做到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不要不经思考就随口说出答案。; 案例1:
你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善于与人相处吗?; 案例4: “筷子和刀叉”。
题目: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中国该丢弃筷子使用刀叉。据报道:14亿中国人每年使用一次性筷子达800亿双,因此在中国每天要砍伐2千万棵树木来满足整个国家对一次性筷子的需求。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木材进口国。筷子和刀叉,孰优孰劣已经争论了几个世纪,如今该下定论了。中国人应该丢弃筷子,改用刀叉。请问:你怎么看?; 思路:
一分为二法。
正方:
1、从容易接受的刀叉人群中推行。
2、多用一次性筷子,既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殃及后代。
3、“一次性筷子”要限制使用。; 反方:
1、一双筷子走天下,刀叉种类繁多,太复杂。
2、外国人使用筷子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子可锻炼大脑,增加运动的协调性。
3、刀叉用金属加工,金属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再生。刀叉也要消耗资源。
4、用竹筷??代木筷,竹子的生长期短。
5、植树造林。; 中立方:
1、尽管刀叉可以减少木材的砍伐,但不一定人人都会使用刀叉。
2、食材不一样。筷子和刀叉的使用效果及频率不一样。
3、出行自带筷子。
4、刀叉成本高;“一次性筷子”不环保。
5、自己带头,影响他人,杜绝一次性筷子,多重复性使用。
6、用了刀叉,也未必就能够环保。; 7、杜绝一次性筷子,保留筷子,适当使用刀叉。
8、用塑料、金属等非木质性材料制作筷子,以可重复使用的筷子替代一次性筷子,提高重复使用率,杜绝一次性筷子。
9、筷子可以吃西餐吗?刀叉可以吃中餐吗?各有优劣,各有特色。
10、是放弃使用“一次性筷子”,还是放弃使用“筷子”?
11、为什么许多人喜欢用“一次性筷子”?因为怕不卫生。; 答题原则:
1、口语词不能多,否则效果不佳;语义不详,则成绩不佳。
2、答题先要开宗明义,“一步”切题。
如回答以上问题:筷子是中国传统饮食的“形象代言人”。筷子象征中国传统文化,刀叉象征西方传统文化。这是有关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一道题目。; 案例5:
题目:
你对李××案怎么看。
思路:
假设排除法。; 答题: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触犯法律,必受惩罚。
2、父母过分溺爱独生子女。
3、法制教育要加强。
4、家庭教育缺失。
5、交朋结友是关键。
6、官二代、富二代频频出事。要引起国家重视。
7、未成年人教育要引起国家重视。
8、法律意识淡泊,公民道德欠缺。; 我的答题:
“六严两关注”。
这是一道涉及法律和未成年人教育的题目。它不仅仅已涉及到“二代”,还将影响到“三代”。; “六严”:
一是社会要严厉斥责;
二是法律要严办惩处;
三是权力要严格限制;
四是家庭要严密管理;
五是学校要严格教育;
六是朋友要严明选择。; “两关注”:
一是要多关注未成年人,尤其要多关注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同步的问题。
二是要开始关注“三代”了。; 答题原则:
这起案件已经宣判,明确定性了。所以,基本的道德基准是要给予声讨的。; 案例6:
郑州公交8岁小学生未让座遭打案。
思路:
正反考虑法。; 答题:
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二年级美术上册亮眼睛课件省公开课一等奖新课获奖课件.pptx VIP
- 2025年部编人教版(统编新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x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探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5年四川省资阳市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卷(含答案与解析).pdf VIP
- EndnoteX8培训学习教程教学.pptx VIP
- 300T汽车吊性能说明书-XCA300_1全地面起重机技术规格书+[主臂风电臂加超起].pdf VIP
- 四川省护士规范化培训登记考核手册【模板】.pdf VIP
- 福建省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各单元教材解读精品课件.pptx VIP
- 2025年应急管理执法考试题库(附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