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石流简介(杨馥菱教授)
第 PAGE 16 頁 DATE \@ yyyy/M/d 2017/5/1
土石流簡介
楊馥菱
一、前言
台灣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之交界,地質作用頻繁。歷史上造山運動使海底的沉積地層受擠壓隆起形成陸地和今日的中央山脈,日後多起的造山運動使台灣變成一座多高山且地質脆弱的狹長海島。山高水急,溪谷下切速度快速,常在中高海拔大面積的山區形成陡坡。此外,本島所處之地理位置及氣候特徵,頻繁的地震容易導致土層結構改變,加上梅雨季節及颱風高鋒期巨大降雨量可能引發的沖刷淘蝕,使得本島具有天生多崩塌(avalanche)及地滑(landslide)的地質特性。此地質作用本來為地表均移作用之機制,為自然現象,然而,由於近年來人口快速增加,經濟蓬勃發展,在平原面積不足(小於本島1/3)的情況下,使得人群城鎮勢必往山區聚集移動,不只過度開發,還因不完善的水土保持觀念,造成邊坡地區地基不穩,進而強化固有天然的土石流及山崩災害的發生機制。儘管水土保育工作已在近年來大幅度的提升並落實,然而受限於目前全球對此種天然災害缺少完備的了解,尚無法建立起一套有效率且符合經濟效益的主動防災系統,只能被動地加強預警措施及阻攔系統,此天然災害仍舊對人民生活每每造成重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二、土石流基本性質簡介
土石流(debris flow),在大陸地區稱做泥石流,是指大量的鬆散土體(包括粉塵、泥土、砂粒、礫石、巨岩及流木等等)和水混合後,受到重力作用的影響,沿著自然坡面或河道及溝渠等路徑,由高處往低處、集體運動的自然現象。由於水與固態物質充分混合,所形成的固液二相混合體之動態行為,有別於傳統單相牛頓流體(如水及空氣)的運動,而呈現更複雜的力學性質(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然概括性地說,土石流相較於其他含水的天然災害而言,具有發生突然、流動快速、衝擊力強且破壞性大等特性,也因此對周邊環境所生成的影響,與單純的水流沖刷河岸或河床海岸淤積,有根本上的不同。圖一A為荖濃溪上游支流布唐布納斯溪賀伯颱風前現地照片,圖一B為土石流發生後,大量土石堆積現地照片,可見河床沿岸植被之沖刷及下游出河口大量的土體堆積,圖一C則為日後原支流切割新堆積河床及沖刷後的近期照片。
圖一 荖濃溪上游支流布唐布納斯溪賀伯颱風現場照片A-C為土石流發生前、發生後數日、及近期沖刷後結果。(台大土木系 卡艾偉老師提供)
除土石組成比例(混合物成份)之外,此固液混合體之流況(flow condition),亦會影響其運動行為,並改變與週邊環境交互作用—比如:侵蝕、捲入(entrainment)、及水量的補充或流失的強度,回饋改變其組成。此循環使得一發展中的土石流具有自體發展(self-evolving)的特殊動力性質,與另一個天然或人為災害 ”火災” 一樣,每次事件都像是一個有短暫生命的物體。也因此,其運動行為,通常依上游到下游順序,縮小至發生區、流動區與堆積區,來分別探討 (見圖二)。每階段因土石組成比例不同及與環境有不同的交互作用(降雨量、底床滲水排水、底床邊床磨擦等),而各自有特殊的運動行為及模型生成:
發生區:發生在上游谷壁崩坍的碎屑會大量堆積的地方,受重力作用,以磨擦力下切地表,形成橫剖面形狀多為V字形(多呈現45度的剪切破壞面),而四周的植被常顯得相當稀疏。
流動區:為土塊與水侵蝕坡面後留下,通常位於山溝河谷流域的中下游,剖面較成U字形,河床上會有河谷兩岸崩坍下來的碎屑物。
堆積區:多發現於溪流下游出口處,常形成沖積扇狀的平坦地形,表面與前緣多巨大的岩塊堆積,下方填充顆粒大小層狀分部的土砂。
圖二 土石流區段定義及分配圖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網站 HYPERLINK .tw/ .tw 節取)
其中,流動區段的運動特徵(rheology)包括:
發生坡度多介於15-30度之間
土石流之流動速度受到所含有土石的粒徑大小、土石顆粒和泥水比例的多少、及溪谷坡度所影響
流動速度快、泥砂濃度高、沖蝕力強、衝擊力大。
土石流的前端隆起、流量大,多為集中的巨大石礫,後續的水流則多為泥流(見圖三)
土石流中石礫的分布多為大石頭在上、小石頭在下(見圖四堆積圖),因此呈現表面流動速度快,而下層流動速度較慢
若流動範圍夠長,多以大規模的波狀運動前進。但因組成成分不同,易生成不同的波段速度,而有後方較快波段覆蓋前方土石,形成不斷的重疊(surge),如圖四示意圖。
堆積區則常在下游坡段緩和至3到6度時發現,常形成扇狀堆積(見圖四左圖)。然而,因事件多發生在坡道狹窄的山區,因此崩塌後的土石及泥漿常堆積在溪床或河谷中,阻擋後方溪流,形成堰塞湖(見圖五)。此新生成的地質結構相對不穩定,也因此,若有二度豪雨侵襲或溪床逕流,容易沖壞此砂石結構,所累積的水量將有機會如同水庫洩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