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汉字形体的演变一
汉字;汉字的特点; 什么是汉字;汉字的形、音、义;1、形——义关系;;;;研究汉字形义关系(形训)的重要性:
形义统一,可对词的古义获得较深刻的认识,掌握一个词的核心意义。
形义相关,可分析词义引申发展。
形义无关,可辨明同音假借。;2、形——声关系;;3、音——义关系;(3)声音相近者,其义往往相通
如:空、孔、洞、聪、葱、通、腔、筐——都有“中空”的意思。
宋代王圣美“右文说”: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歺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
右文即形声字的声符。以前一直认为意义与形符有关,右文说认为声符也与意义有关。;所以,研究词义要注意字形——形训,也要注意字音——声训,从语音上求字义、明假借、求同源。;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一)甲骨文;1、时代和命名;2、出土及研究;可参看《甲骨文编》
《甲骨文合集》
《甲骨文诂林》
《古文字诂林》;3、内容;4、形体特点;;;;;;;;;;;(二)金文;1、时代与命名;2、制作;3、内容;4、特点;;(三)战国文字;1、时代与命名;2、特点;(四)小篆;1、时代与命名;2、特点;(五)隶书;1、产生与命名;2、隶书的影响;(六)楷书、草书、行书;二、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问题;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许慎和《说文解字》;体例:540部,按义排(依文字学原则排列部首,不是依检字法)
注释:“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桂馥《说文义证》;六书的含义;“六书说”的来源;班固、郑众、许慎三家说大体相同,原因:师说同源。
郑兴(父子) 郑众
刘歆 杜子春
贾徽(父子) 贾逵 许慎
班彪(父子) 班固;
现在所说的“六书说”,采用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顺序。
六书,是六种造字条例、字形分类原则,是主要分析小篆得出的结论。;“六书”的内容;(一)象形;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构造字形来体现词义的造字法;;;;3、象形与图画有根本区别——与语言中的词发生了联系,有了一定的读音,线条简明,已为符号。如:“鹿”,甲骨文形体一看就知道是鹿、小篆中已经变成一个符号、隶书中就彻底失去象形的意味。;对“六书”应掌握的要点;(二)指事;指事一般是抽象概念,在《说文解字》中最少,有时与象形、会意不易区别。;指事可分三类;;;(三)会意;会:
1、会合二字(形)。
2、体会出新义。
意:
1、意思比事更抽象。
2、新意。;会意字多为动词、形容词、抽象名词。;判定会意字的条件;会意与象形、指事的区别;;;;;(四)形声;形声字形符、声符的位置关系;(5)外形内声,如:圆、阁、匾、衷
(6)内形外声,如:闻、哀、风、辩
(7)义符占一角,如:颖(义符:禾)、腾(义符:马)、修(义符:彡)、聖(义符:耳)、赖(义符:贝)
(8)声符占一角,如:旗(声符:其)、碧(声符:白)、寶(声符:缶)、徒(声符:土)、寐(声符:未);中声边义,如:衝(从行重声)、術(从行术声)
中义边声:如:隨(从辵隋声)
中声义上下,如:彦(从彣厂声)、哀(从口衣声)、黄(从田光声);声符和义符的作用;形声字的地位;4、形声字的缺陷;(五)转注;三家说:;陆宗达先生认为“转注”为同一部首的同源字。;(六)假借字;对语言中某个词,不另造一定形体的字,就借助已有的同音字来作它的书写符号,因而假借也就是一种以不造字为造字的方法。这是汉字造字向表音发展的重要表现。;假借字分两种;假借和通假的区别;四体二用;第三节 因形求义;郑樵《通志·六书略·论华梵上》:“梵人长于音,所得从闻入,华人长于文,所得从见入。”;字形→字义→字音字形→字音→字义;(一)因形求义的原理;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文,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穹窒熏鼠,塞向墐户。(《毛诗·豳风·七月》);甲骨文 金文 小篆;咨 召 问 唯 ……
谋 讯 诺 ……;甲骨文 金文 小篆;淪 倫 輪 論 ;《左传·宣公十二年》:“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五年》:“反正为乏”;《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二)因形求义解释的对象;1、因形求义诠释的是单音节词(形式);社稷;犹豫;寻;因形求义,解释的是那些以本字(相对于假借字)表示的单音节词;甲骨文 金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