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与公共领域的神学研究.PDF
2009 ·1 51
“经文辩读”的价值命意与“公共领域”的神学研究
杨慧林
摘 要:基督教具有经文辩读的悠久传统,这一传统具有一种公共性的诉求,即对于不同传统之间的
相互理解、乃至由此重构的自我理解,具有普遍的借鉴价值。进而言之,这或许也是破除狭隘的 “身份”
立场、在多元价值中寻求和谐的必要前提。与 “经文辩读”可作一比的是比较文学。经文辩读有助于真正
在 “国际”、而非 “西方”或者任何一种 “中心”的意义上唤醒 “比较”所蕴含的对话精神,并重建 “世界
文学”的观念。
关键词:经文辩读 公共领域 比较文学 关系研究
2008 年春天,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Rowan Williams 在兰贝丝宫主持了一次特别的研讨
会,六位英国学者和六位中国学者围绕 “公共领域中的宗教”(Religion in the Public Square)
之主题进行了对话。其中,剑桥大学著名神学家David Ford 教授提交了长篇论文 《一种跨
信仰的智慧:犹太人、基督徒与穆斯林之间的经文辩读》(An Inter-Faith Wisdom: Scriptural
Reasoning between Jews, Christians and Muslims)。这篇论文也是其近期著作 《基督教的智
慧:期待上帝并在爱中学习》(Christian Wisdom: Desiring God and Learning in Lo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的第八章。
“经文辩读”(Scriptural Reasoning)源自1990 年代初期的一群犹太学者倡导的 “文本
辩读”(Textual Reasoning)。他们参较西方的哲学,特别是犹太哲学家柯亨(Hermann Cohen)、
罗森茨维格(Franz Rosenzweig)、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
等等试图跨越文化分野的思想,研读 《圣经》和 《塔木德》(Talmud)的篇章。后来犹太学
者 Peter Ochs 逐渐聚合了一批基督徒和穆斯林,最终把它变成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
教等宗教经文的比较性研究。Peter Ochs 等人还创办了 “经文辩读”的学会 (The Scriptural
Reasoning Society ,http : //.uk/)和刊物 (
,http : ///j ournals/ssr/)。
上述活动所及的宗教经文,说到底都是在亚伯拉罕传统之中,是否能与中国文化形成
相关的 “经文辩读”,恐怕还需要更复杂的辨析甚至转换。但是其中透露出的一种 “公共
性”诉求,对于不同传统之间的相互理解、乃至由此重构的自我理解,当具有普遍的借鉴
价值。进而言之,这或许也是破除狭隘的“身份”立场、在多元价值中寻求和谐的必要前提。
择其要者,“经文辩读”的内在精神或可解析如下:
1. “经文辩读”是多元的 “他者”共同参与的寻求智慧的活动。(Scriptural Reasoning is
a wisdom-seeking engagement with the diverse others.)
2. “经文辩读”是通过学术对话、参校不同经文,而对宗教经文进行诠释。(It is an in-
terpretation of scriptures in a kind of collegial dialogue or conversation with various scriptures al-
52 2009 ·1
ongside.)
3. “经文辩读”向所有人以及所有的文化、宗教、学科、艺术、媒介和生活领域敞开,
是对世界性问题的共同回应。(It is open to all people, cultures, religions, disciplines, arts,
media and sphere of life, as a j oint response to the cries of a suffering wo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