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概率(二).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统计与概率(二)

培养小学生统计观念的教学策略(二) 四、小学统计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1.加强统计意识的培养,把握好统计学习的起点 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教会学生什么”始终是教师经常关注的,而被动的学会同样面临容易遗忘的窘境。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关注教会的同时,经常问问自己“学生为什么要学”,进而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学生同样是学会,这时,也许他们学习的感受、效果、持久性都会有所不同。 “统计教学”中除了我们在教材中能够清晰看到的内容(统计表、统计图等),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在小学阶段,我们把学生的统计意识可简单这样理解:首先是统计的价值——即让学生意识到有些事情需要利用统计来解决;其次是数据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数据是可以提取信息的,而且科学合理的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得到更加丰富、有意义的信息。 (1)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价值,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我们不难想到,在学生首次学习条形统计图时,我们有的教师会创设这样的情境。班内搞联欢活动,在买水果时哪种应买的多一些,哪种应少一些?学校开设兴趣小组应该怎么开设比较合理……这些类似的情境经常都能很容易让学生想到进行统计,从而使学生带着一丝期待走进统计,完成对统计的学习。这样的统计教学从开始已经奠定了事半功倍的基础。 案例:教师在上课伊始创设问题:有个家长向学校校长反应班内作业太多,自己的孩子写了两个小时。校长是否应马上对教师进行批评呢?学生们经过充分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应该统计一下班内所有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反应,妄下结论。之后便是教师带领学生利用视频的方式经历了数据收集,以及后来数据整理,分析的过程。 我们能够清晰感觉到学生在这样的“统计学习”过程中,经历了一个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内驱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价值。 (2)统计教学中,让数据走近学生,让学生感受数据的价值 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数据是有信息的,信息是可以提取的,信息是为人们服务的。”这是对统计学价值的很好诠释,也可以说是对我们数学学科的魅力之一。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对数已经接触了很多,但不管从时间,还是从篇幅上都更多的是接触数在一些具体情境中所表达的相对具体、确定的含义。而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多难以确定,瞬息万变的事物,但它们的存在从时间上、空间上有存在着某种规律。这些规律的发现、利用需要我们人类利用科学的手段去研究,我们的学生也许就是未解之规律的发现者。所以我们要重视他们的长远发展,重视他们的能力养成;把数学一些本质的意识合理的、尽早的根植于学生们的思想深处;让他们不仅长大的是身体,更应该有思想。 在我们的统计教学中,经常在体现着数据的价值;但离开统计的学习,似乎学生又把数据的意识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看来,在我们进行统计教学时,除了例行公事的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外,我们是不是应有意识的去把数据的意识及时合理的加以放大呢?我想,如果我们坚持去做,久而久之,学生会受益的。 2.扎实统计技能的教学,为统计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统计技能是我们在进行统计教学时的重点,因为它在教材中往往多数能够有所体现,所以容易被教师所关注,也是相对容易把握的显性教学重点。它大致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我们教学中的“正”字统计法等属于收集数据内容;统计表、统计图等属于整理数据的方法;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相对隐性一些,更加体现一个人的能力。 教学中及时、合理利用对比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加清晰的把握知识。其实我们仔细观察教材对于统计内容的安排,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内容都是又建立在与前期知识的对比的基础上编排的:单式统计表到复式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到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借助条形统计图。这些内容的安排很好的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更加容易。但单纯的把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之上,虽然有利于学生的接收过程,但新知识本身的自身价值能否得到充分体现却是个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在联系的基础上适度进行一些必要的对比,反而更加能够是学生对两个知识的认识更加清晰、深刻。 案例:依然是前面提到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 师生针对小玲8岁—13岁的年龄数据加以整理,从面对零散数据到利用统计表对数据加以整理,之后做出条形统计图进行观察交流,最终很自然的让学生感觉到小玲8岁—13岁的身高变化情况只需要观察条形统计图的顶部,从而欣然的接受了折线统计图这个新朋友。这样,学生不仅体会到新知识的因需而生,同时也体会到了新知识与就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本节教学设计中折线统计图可以说是充分建立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说是很好的接受了折线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