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活动如何培养同学创造性的探讨.doc

数学建模活动如何培养同学创造性的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学建模活动如何培养同学创造性的探讨

数学建模活动如何培养同学创造性的探讨 如何培养同学的创造性是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培养同学创造性值得探讨。就这一问题我愿意抛砖引玉谈点个人意见,由于水平所限,错误肯定很多,敬请诸位批评指正。 我国高校数学建模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我们把全国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看成是对我国高校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我个人以为近年的竞赛情况既反映我国高校学生的数学建模的整体水平,也体现我国高校从事数学建模活动的老师的现状。可以说我国高校数学建模整体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在我国数学建模活动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急需志同道合的人士为提高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共同奋斗! 数学建模活动要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一定要从难 要求、从实际出发,要提倡反复思考 昨天我听了吴孟达、周义仓教授,今天我听了姜启源、鲁习文教 授的讲座很有收获,他们的讲课生动说明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同样的问题,甚至用简单的方法去近似解决同样的问题,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通过典型案例阐说数学建模中蕴涵的丰富的创造性。确实在培训中应该要让同学实际动手去做,要从难要求、从实际出发,要提倡反复思考。不少学校在数学建模培训中都用以往的赛题作为练习题,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常听说有些学校在培训中对已经参加过竞赛的同学不做要求,我以为是不对的,因为数学建模能力肯定是不能不劳而获的,而且是“熟能生巧”,多耕耘就会多收获,甚至实现从量变到质变,迈上新台阶。在解决困难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同学的创造性,是因为问题之所以开始没有解决而后来又能够解决,一定蕴涵了创造性,富有挑战性,才能激发同学的斗志。所以平时训练题目适当难些没有坏处,“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严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有些困难的问题甚至不是一次就可以彻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的认识只能逐步深化,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我非常赞成用比较难的赛题去训练同学。一方面因为有优秀论文可以在起步阶段帮助同学思考,有一些中间结果可以协助验证是否进展正常,同时又有不少遗留问题可供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特别在优秀论文中也包括了一些尚未实现的思路、做法可以借鉴,甚至其中只言片句都可能给出创造性的启迪。当然老师在培训时一定要注意让同学相互交流,思想的激烈碰撞就可能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老师一定要诱导同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实践证明很多的道理、大量的知识、众多的方法必须通过同学自己的思考,“悟”过、“用”过之后才会真正掌握;老师应该坚决要求同学在训练中比优秀论文做得更好,外界施加一定的压力有助于同学的攻关,当然也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让指导变得生动、高效,关键是老师自己要有一定的投入。鲁习文、吴孟达、周义仓教授都是教练员的杰出代表。 数学建模活动的核心是培养同学的创造性 从实际情况看,同学的知识面和学习能力在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培训后还是比较好的,做一些重复、模仿的工作或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研究都没有问题,主要问题是缺乏创造性,遇到新问题、碰见新情况、甚至看到规模变大、条件变化的问题都不知从何下手。 我个人认为创造性可能分成两类,一类是原创性成果、重大发明中所包含的创造性,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所谓“十年磨一剑”可能就说明这个道理。还有一大类创造性,是“听了就能够明白,不听就是想不到,使用后作用巨大”。这些创造性虽然近乎与常识相关,道理浅显,但往往作用很大。因为道理浅显限制很少,但如果能掌握这些创造性,我们的能力就可能大幅提升。例如获诺贝尔经济奖的投入产出理论,其代数理论上并不高深,只是将众多原材料和产品之间的数量关系用矩阵来表达并利用线性代数理论就能够得到重要的经济方面的结论。再如著名的数学建模例子,对在椭圆轨迹上运动的物体的极坐标方程求导,并将开普勒天体三大运动定律的结论带进去就可以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又如统计上著名的极大似然估计及其公式推导,其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把样本出现的概率比较大变成最大,改同时求均值、方差的极大值点为分别求极大值,猜样本均值就是极大值点就很容易推导出有关公式。这几个例子大学生一听都能够接受,实用价值巨大,印证了第二类创造性的存在。我想数学建模应该着力培养的是这样创造性,这是数学建模活动力所能及的。 再举几个例子。如动态规划中著名的“工件排序问题”,探讨工件的排序规律,当工件数比较多的时候即使用最先进的计算机也无法解决,但是如果只考虑相邻两个工件的排序规律就很简单,因为只有两种情况,发现规律并不难。怎么会想到这一点呢,其实小学生在操场上实现全班从高到低的排序就是用这种办法实现的。它把问题从n!个结果比较问题变成两个结果的简单比较问题。这是不是“听了就能够明白,不听就是想不到,使用后作用巨大”。 再如1994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要求螺旋线和平面的全部交点,当平面几乎平行于螺旋线轴时交点将有成万上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