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寻找“新闻眼”.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会寻找“新闻眼”.doc

PAGE  PAGE 6 学会寻找“新闻眼”   对于初入新闻门槛的人,有两种情况很常见:一是看到别人在大报小报上发稿子,或有作品获奖,总觉得这稿子除了标题或立意好些外,其他并无什么。一是当自己辛辛苦苦采访了好一阵,面对抱回的一大堆新闻素材,冥思苦想,却无从下手,即使勉为其难,稿子出来了也羞于见人。   应该说,这两种情况其实都是很正常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作为初学者,对于何为“新闻眼”和如何寻找“新闻眼”,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恐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   “眼”为何物?按《辞海》的解释:关节也。引伸为文章的精要处。如:字眼;句眼。我们这里所说的“新闻眼”,则指的是一则新闻的主题、红线、灵魂,它是整个报道思路和整篇新闻文脉交织的枢纽,是新闻作品中的精气神和最为光彩照人的闪光点。有没有“新闻眼”,“新闻眼”显不显著,抢不抢眼,将直接关系到一篇新闻作品的深浅高低和成败得失。   “新闻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采访中形成的,是记者从大量繁杂的新闻素材里提炼出来的。它表现在作品中,可以是简单的一个词组、一句话,也可以是极其精致的一个段落。可以是新闻的主标题、引题或副题,也可以不声不响地“潜伏”在消息的导语中。它是整篇新闻的“穿珠红线”,有“画龙点睛”之效。有了它,分散的材料,零乱的思想,就能向一个方向、一个点上聚拢、集中、深化、明晰,就能使铺满一桌子的杂乱的材料依托“传神之语”站立起来,活跃开来。   有经验的记者写稿子,特别重视寻找“新闻眼”,一些看似平常、杂乱的材料或“小事”,通过他们用“新闻眼”一串,立即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写出来的新闻“漂亮”得不得了。不信,试举几例。   甲厂节约一厘钱,乙厂节约一分钟,丙厂节约一根火柴,这些事看起来是够小、够乱的了吧?一般的记者碰到这样的事,可能理都不会理。可新华社记者李峰、余辉音却看出了其中的门道。1963年初,他俩一头扎进北京墨水厂、北京市制药二厂、北京火柴厂采访,很快从一厘钱、一分钟、一根火柴中发现了一条贯穿其中的“红线”,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主题,并且直接把它写进了通讯里:“‘一厘钱’精神显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伟大的事业就从最小的事情做起。”一篇以“一厘钱精神”为主标题的新闻佳作就这样问世了,“一厘钱精神”成为当时全国增产节约运动中一个响亮的口号,教育、鼓舞了整整一代人。   一个老农喜欢植树,可植一次树就被人毁一次,这事在当时那个年代并不算稀罕。这样的人可以写,这样的事也可以写,但写得不好,很容易一般化。穆青同志不愧为“新闻高手”,他与人合作的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告》,写的就是这样的人和事,可特别打动人。通讯通过记述老人潘从正植树一次又一次被毁的经历,发掘出了一个重大的主题,那就是老人无限感慨地对记者说的一番话:“俺不怕穷,只怕乱。今后可不能再折腾了!越折腾越穷,将来国家靠什么?只有大家齐心搞建设,国家才能富起来。”多好的一番话啊,多好的“新闻眼”啊,谁读了,谁的心灵都会受到震动!   1990年9月23日下午,在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上,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邢芬获得本届亚运会第一枚金牌,新华社第一个抢先发出了快讯,比第二个发稿的合众社早了9分钟。这事,说大就大,说小就小,一般只圈内少数人知道和关心。但《新闻出版报》记者柳堤了解到此事后却来了兴趣,立即赶写出了一篇500字的消息《“新闻战”中的“第一枚金牌”》,并以此一举夺得了首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一条关于快讯时效性的稿子为何能获此殊荣呢?原因就在于这条稿子有一个非常好的“新闻眼”,即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实践证明,新华社在快讯时效上现已具备了和世界性通讯社抗衡的能力。”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句话要告诉世界什么的,恐怕早已不是一条单纯的快讯稿的时效性问题了。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1982年在辽宁日报工作时,曾连续两夜借宿康平县两家子公社秘书办公室,发现从就寝到次日早晨,没有来过一次电话,也没有一个社员来报案、告状或要钱要粮,公社干部睡得安安稳稳。于是他想到了“去年他们实行了包干到户责任制”,想到了“社员生活好转了,不但不再向国家伸手,由于‘穷泡、穷靠、穷打、穷闹’造成的民事纠纷和家庭纠纷也越来越少”,遂满怀激情,写出了一篇《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的好新闻。在这篇不足500字的短消息中,范敬宜于结尾处还忍不住“成诗一首”:“劫后灾痕何处寻?月亮如水照新村,只因仓廪渐丰实,夜半不闻犬吠声”。从一个很平常的现象中,范敬宜信手一拈,便拎出了一个独特的“新闻眼”。这不能不说是功力使然。   是否可以这样讲,一些有影响的新闻作品,之所以有影响,说穿了就是因为作品中有一个能够打动人的、好的“新闻眼”。陆机讲“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强调的其实也主要是字眼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