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点”揽“面”,亲近文本.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抓“点”揽“面”,亲近文本.doc

PAGE  PAGE 5 抓“点”揽“面”,亲近文本   文本是语文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素前提。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琢磨文本,“走进”文本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点”揽“面”,解读文本,引领学生亲近文本,从而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深入。      一、抓“着力点”,变“繁”为“简”      语文教学文本几乎是一个拥有无数教学可能的信息载体。解读文本时,我们必须能从繁琐的头绪中力求突出重点难点,使其简洁明了。这就需要选择恰当的“着力点”,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效的“点”。这个“点”可以是关键的字词、语句、文题、插图等等。   有些课文的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由题目切入,引导学生“窥一斑”而去“见全豹”。比如教《甜甜的泥土》,从题目中的“甜”字切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用“苦、涩”而用“甜”呢?使学生明确文章主要是写“小亮把糖埋进泥土里结果融化了”的事情。这样,学生就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愿望:糖是哪里来的?为什么不吃了它而要埋进土里?接下去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再比如《幽径悲剧》,从“悲剧”切入,去思考梳理“在文中是怎样阐释的”,自然走进了理解、分析、鉴赏的思维状态。   有些课文的插图则成为极好的“着力点”。比如教《变色龙》,文中有三幅插图,我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和比较这几幅图,试着回答“图中人物神态有何不同?并试用诗句的形式来概括”。同学们一下子来了精神,都仔细地观察和比较了起来,不久,同学们争着回答,前两幅“盛气凌人欺下”,“点头哈腰媚上”,第三幅“奴言嬉笑善变”。通过欣赏和精炼概括这几幅图的内容,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而且比较直观形象地了解了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抓“空白点”,化“略”为“详”      文本的丰富内涵,往往蕴涵在空白之中。因为是空白,便有多种填充的可能,不同的生活经验便会填充出不同的世界;因为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呈现、发展的空间和领地;因为是空白,课堂教学便极易流动,不会一潭死水,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比如教《人琴俱亡》,有一个同学站起来问我:“子猷好久不闻子敬消息凭什么就断定子敬已经死了呢?”,显然这个问题在文中是一个没有提及的“空白点”,于是我立刻组织同学们自由讨论。不久,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言了,“他们心有灵犀”、“子猷是大胆猜测”等等。同学们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子猷与子敬素来交往频繁,互相经常走动或联系,从来没有很长时间不联系,子敬突然好久失去消息,在知道子敬也得了重病的前提下子猷就断定子敬肯定去世了,可见他们心有灵犀,兄弟情深。通过讨论,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再比如《窗》这篇文章,结尾只是一句“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而这样的留有很多空白空间的结尾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于是同学们就此展开了想象,这时不妨让同学们写出他们自己对那个离窗病人的结局的想象,并互相交流。这样的想象小练笔不仅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心中的想象之泉在实践中自由流淌。      三、抓“平淡点”,化“腐”为“奇”      文本中有很多容易被读者忽略的毫不起眼的认知点,即“平淡点”。教师抓住了这个“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趣,激活思维,活跃气氛。平淡之处发现不平淡,这是对文章的更深层的理解。   比如,在杜卫东的《明天不封阳台》中,“我”最后的决定是“明天先不封阳台”,这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决定,但是读者要是注意到文章的题目是“明天不封阳台”,就会产生疑惑,这两个决定是不一样的,究竟如何理解作者在题目中少写了一个“先”字呢?抓住这个疑惑,再来解读文章,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先”表示是暂时不封阳台,以后还要封的。暂时不封因为现在要给鸽子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给我一个心灵回归自然的契机;以后还要封阳台,是由大的环境决定的,“我”的生存环境还不尽如人意,还不允许我可以自由大开阳台。题目写“明天不封阳台”,可以说是作者的一个美好期待,希望明天的大环境能够允许他不再封闭阳台;更可以说是作者在呼吁,呼吁人们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人类自己,使环境能够达到“明天不封阳台”的美好境界。      四、抓“矛盾点”,由“此”及“彼”      矛盾的客观存在形成(下转20页)(上接22页)了文本的张力,它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打开了又一扇智慧之门。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矛盾存在的意义,并善于抓住教材暗藏的矛盾冲突,合理地利用它来引发问题情境,在讨论、理解矛盾冲突中启迪智慧,深化情感体验,将教学引向深入。这样的由“此”及“彼”,有利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