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时代性、“陌生化”与多向性――评杨志学《诗歌:研究与品鉴》.docVIP

批评的时代性、“陌生化”与多向性――评杨志学《诗歌:研究与品鉴》.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批评的时代性、“陌生化”与多向性――评杨志学《诗歌:研究与品鉴》.doc

PAGE  PAGE 4 批评的时代性、“陌生化”与多向性――评杨志学《诗歌:研究与品鉴》   打开杨志学的《诗歌:研究与品鉴》这部诗歌理论著作,其开篇文章《从传播学角度看诗歌》,仅从其标题看便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批评的时代性”之感。书中关于“诗歌传播”的系列文章,无疑构成了杨志学进行“时代性批评”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出发点;同时,它也在具体的结构安排中成为书中颇值得关注的部分。如果把诗歌看作一种多维联动的“文学活动”,它至少包含“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那么,从传播的角度看待诗歌,其实质是通过“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方式,将上述四要素进行互动的一个“关节点”。作者写道:“诗之为诗,以传播为前提,也以传播为旨归。诗歌起于传播,也终于传播……传播是诗的生命,也是诗的文化属性。传播是诗的动力,也是诗的存在形态和展开形态。”以传播的方式研究诗歌,在批评中体现时代性和科学性的视角,很容易在诗歌的终极环节中释放出诗歌研究的本质意义。论者对诗歌的传播式阅读与品鉴的钟情,已成为书中不时闪现的理论锋芒。对于网络时代的诗歌而言,传播已经在不断技术化的前提下超越了以往纸面和口耳相传的方式。由此进一步引申,著作中的《论诗歌传播的特质》《论诗歌传播的类型》《从郭小川到韩东:诗歌传播理念的变迁》以及《对话:新媒体与当代诗歌创作》等文章,无不从“诗歌传播”的互动视角生动地阐释了诗歌接受的历史化过程。   在引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言论的同时,杨志学以“诗的艺术就是陌生化的艺术”的论断,体现了对诗歌艺术以及诗歌批评的整体性认知。不难看出,著者批评中的陌生化美学追求,与其“从传播学角度看诗歌”,均在较大程度上构成了《诗歌:研究与品鉴》这部著作的理论支点与视点。而论者更为具体、细致的评说,则以“多向互动”的方式展开。   在《诗歌鉴赏中的文体不辨之误》一文中,作者指出:“所谓文体不辨之误,指的是在阅读鉴赏活动中,没有区别出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以一种文体的??征和标准去打量另一种文体的作品”;而在《诗歌的限制性与屠岸的“十四行”写作》中,作者又有“每一种艺术,都有其形式的属性或限制性。诗歌就像绘画、戏剧一样,是一种具有明确的限制性的艺术。诗的限制性是来自诗的基本规范的要求”的论述。可见,对于诗歌批评鉴赏的“限制”与“极限”,杨志学是深知其中三昧的。为此,他总是期待或曰坚守诗歌批评鉴赏的“间离之道”――“说到底,诗歌是对现实的疏隔和陌生化处理。必须寻找恰当的距离,展开诗思的翅膀和审美的观照。诗歌的姿势、张力、新奇感、神秘感、现代感等等,均由此产生。”著者以此展开自己的批评空间,而诗歌的“间离之道”本身就体现为因地制宜之后的“审美观”,如“陌生化”的审美趣味等等。   由“审美的观照”角度,进入诗歌的品评、鉴赏层次,杨志学在品评一首名作的结尾时,发掘其“奇妙的意象组合”;而从台湾诗人非马《鸟笼》的形式中,他又读出了“解放鸟笼”的意义。这种关于文本形式及其意味的判断,都建立在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是难以言尽的”和“陌生化效应”的前提之上。以此综观该书“第三编?诗作赏评”部分,我们领略了作者在其审美观作用下的个性化操作。他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拆解”了诸多名篇佳作,如书中的《悬崖边的爱情》《韩东是个好厨师》《为自己的心灵歌唱》等文,均体现了著者的趣味。而在《〈诗经?东山〉试析》《秦罗敷:汉代那最美的女子》《〈陌上桑〉中女主人公的身份问题》《唐诗五首品读》以及《普希金与中国诗人》等个案研讨中,作者又为我们带来了一种“跨文化的视野”。   顾名思义,这部《诗歌:研究与品鉴》包含着两个主要部分。即使作者出于分类的需要,将专著分为“诗学涉笔”、“诗界人物”、“诗作赏评”三编,但显而易见,前两部分容易被划入“研究”的范畴,而第三部分更易被理解为细读与品鉴。按照“结集”的常见形式,《诗歌:研究与品鉴》同样是一个经年累积的过程。这种跨度较大的文章集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所走过的学术道路、研究中的开阔视野,以及批评的个性和目的性。   从文艺美学到现当代诗歌研究,无疑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深入过程。这一点,体现在作者身上,总难免于字里行间流露出“美的意识”和“美的追求”。书中《李白的诗美观》《牛汉:崇高诗美的创造者》《秦罗敷:汉代那最美的女子》等,单纯从文章题目就能感受和体味到“美的呈现”。而在具体的品鉴中,我们进一步领略到论者学养的深厚。不但如此,从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相交叉的角度评判“新诗的美学”,也确然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至少,这可以使一位评论家的学养和底蕴自然而然地得以显现。   我还要从诗歌批评的延续角度,来看待杨志学的这部著作。从涉足新诗批评与鉴赏的时间看待这种“延续”,杨志学新诗批评实践的起步,比我想像中的又要早了许多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