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来自卧龙的报道.doc
PAGE
PAGE 7
来自卧龙的报道
一直在美国读博士的刘伟,这几年每年都有四五个月的时间在卧龙保护区作研究,已经第五个年头了。5?12地震的前一天,刘伟到达卧龙自然保护区,原计划要在那里工作五个半月,但是地震发生后,他的研究变成了参与救援。在此后的大半年时间里,7月、9月、10月及2009年2月,他又先后四次进入卧龙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研究。下面一组图片就是他在地震当时及其此后了解到的卧龙保护区的状况。――编者
我在卧龙经历了地震那一刻
2008年5月11号,我到达卧龙自然保护区后,就在沙湾镇租了农民的一间房子住下来。12号上午,把我们存在那儿的一些器材拿出来,计划下午到大熊猫研究中心去谈事情。在调试GPS时,一直找不到卫星,到比较开阔的地方还是找不到卫星,半个小时也没连上。照理说不可能花那么长时间,以前也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地震后回想起来,不知道是否跟地磁有关系。
下午,我和一个同事正在阳台上测试设备,当时不知道为什么,就听到一声又大又沉闷的声音。这个地方以前经常炸石头,也经常有飞机经过这里发生音爆现象。当时就想,谁放了这么大的一个炮啊。然后就开始左右晃了,感觉不对,我们就往外走。就看到靠山的房子瓦片掉的很厉害,只能沿河边走,穿过桥到了镇中心比较平的空地。当时我最担心的是沙湾镇阳山背后花红树沟山上的一股水,现在的这个沙湾镇据记载就是清嘉庆十六年(1812年)夏天被大水冲出来的。有一条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一旦断了就很可能形成堰塞湖,冲下来就很厉害了。我头天就听当地人说,上面的海子不稳定,所以很怕那个水会下来。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事儿,比较新的东西,印象就很深。所以我们逃到对面的时候,大家都在关心脚下的事儿,我就担心上头的水。确实比较危险,地震后一直有人24小时在监测。地震发生后,我也和卧龙保护区职工一起投入救援工作,震后一两小时就开始搭棚子。当时保护区有两部亚洲卫星电话,但是系统是英文的,他们又听不懂,所以不能用,和外界联系不上。我和我的同学端木茂甯都懂英文,可以帮上点忙,我们听懂了卫星电话提示,是因为没钱了。武警四川省森林总队的总队长张京科等用他们携带的国产北斗卫星系统率先和外界取得了短信联系,帮助充值了5000元(13日下午15:30)。之后,上海晨报的记者吴飞在卫星电话中与他的总编联系上,又充值了20000元。我们在那儿更多是做一些志愿工作,开始的几天我们就帮着打电话,当接线员。地震后两三天都在下雨,是人们最难过的几天,最多的时候镇中心集中了1000多人。15号第一架直升飞机来了,天气也好了,人们的精神各方面也都好多了。
地震对大熊猫等野生动物造成一定影响
地震对野生动物的直接影响肯定是存在的,但目前还没有可靠数据可以用来计算这一影响的强度。有人会认为野生动物有一些直觉,能够预判地震的来临并事先规避,已有的科学研究表明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但目前已知的震后与震前的监测数据相比较,都不能给出统计上显著的差异来,也没有任何确凿的数据来说明这一点。据一些目击者说,地震时曾看见核桃坪对面山上有一群斑羚逃离了崩塌区域;同样在核桃坪区域经常下到路边取食的一群猕猴地震后再也未见其踪影。但是6月份的时候在核桃坪后面,一个高中生跟着父母上山采天麻的时候看到过大熊猫。大约是11月份,在耿达乡的幸福沟,人们还抢救了一只生病的大熊猫,因为身体虚弱,最后还是死了。这只熊猫是自己跑下来的,这种情况每年都有,但并不能说明跟地震有什么直接的关系。野外从没发现过死亡的熊猫,只有羚牛的尸体发现过一个。在三江西河的洪水岩监测时也拍到了羚牛和水鹿等野生动物。2007年同期我在同一个地方也拍到了类似的成年和幼体羚牛,之后的红外相机监测中更是获得了数百张羚牛和水鹿等野生动物的照片,在卧龙还拍到了大熊猫。另外,当时搜救失事直升机的时候,还有人在保护区外离震中很近的地方看到过熊猫。
五一棚,曾经是熊猫比较密集的地方,所以在此建立了著名的五一棚野外大熊猫观测站,是旅游者、研究者经常去的地方。最近当地人放牛和放马也会去到附近,由于各种干扰比较多,在方圆1-1.5公里的范围内熊猫不怎么去了。5月22号,我和大熊猫研究中心的植物生态专家周世强一起上了五一棚,主要看栖息地的破坏程度。尽管当时并没有发现附近有熊猫活动痕迹,但是栖息地的破坏在这里也并不算很普遍。而2009年2月再回到五一棚,并综合我整个2008年的数据,五一棚地区野生大熊猫的痕迹在数量和分布范围上都要明显多(大)于2007年和2006年。通过粪便判断,2006和2007两年在这方圆1公里范围内很难找到熊猫粪便,但是现在很多。也许是因为地震后没人去了,干扰变小,一些熊猫又回到这一地区来。牛头山、五一棚、核桃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