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来自记忆的片断.doc
PAGE
PAGE 6
来自记忆的片断
祖父带我去看塔
说起祖父,其实是外祖父,我妈妈的爸爸。只是,我从小叫惯了祖父,老改不过来,外祖父就成了祖父。街坊邻居常点着我的脑门,这样笑话我:“外孙是条狗,吃了尾巴摔起走。”
我那时还小,在乡下挨着外祖母外祖父长大,家中常有文朋好友前来吟诗作画,共运丹青。有时祖父一时高兴,拿出一叠我近日的习作,叫大家指点一二,客人对我临习的颜字,总有料想中的嘉奖。时逢我有了意外之作,祖父必去翻裱一新,轴卷上下一展,挂在本县最好的裱铺中。祖父曾有“吾孙学书三载有余,须当自勉”之类的草书,题在上面。
一般我是从描红开始下手,再勾出中锋运笔的姿态,再闭上眼睛,默记一番,尔后再取一张毛边纸,背帖而书。不用说,旁边早放着两只玻璃纸包装的水果糖。洗净笔后,??身轻活,独自在院子里溜达,几乎很少出门。
祖父的家,是一座大宅,后来搬进几家人,彼此相安无事。院中多种兰草和野三七,四季均有花儿斗艳,天井边放着一个很大的石坛子,外雕飞鸟鱼虫,十分传神。坛内,养着一只老龟,据说活了百来年了,但我一直没有见到过,每每走近,只听一声怪响,几个气泡冒起来,水纹漫过,让人感到寒气袭人。有时,爬上楼梯,看见阁楼摆满了各种什物,还平放着几口大箱子的线装书,我总要挑上几本,胡乱翻起来,久久地停留在那些插页上:老者背驼,小生青衣,且寥寥几笔白描,钩得活灵活现。那些书名大都不识,古时的人物又很少听人讲过。那时候,楼上的亮瓦有三叶,笔直地照亮翻动的灰尘,我在阁楼上总是堵得慌。
到了夜晚,图中的人物片断舞蹈起来――英武的壮士,含情的女伶,装点着新奇的梦。不过,我常听到祖父背后对祖母说:“那个小东西,到楼上,尽翻些不该看的书。”祖母只是笑了一笑。有一天,她把我引到顺河街的街尾子上,那里有个小人书滩。那秃头老板,人很和气,当我看书看得肚子咕咕直叫时,老板就不给我看了,并叫我认一认柜子上的钟――确实该回家了。吃罢饭,祖父就到那家书摊去拉一些旧话,顺便把零钱给那老板,一分钱看一本。
但我还是经常偷偷摸摸地上楼,打开一扇雕花的木窗,窗角放着一盘瓦花,生命力极为旺盛,叶厚茎粗,设色粉绿。远远地望出去,一座白塔立在城外的山上,象一幅小城风情画似的剪贴在窗头。我总想去那座白塔看看,总想着祖父带我去看塔。
一次,一个远房表哥来家玩,给我讲起了这座白塔的事。据说,很早以前,有一个浪子回到故乡,母亲已经去世,他就将一笔款子拿出来,修一座白塔,纪念母亲的养育之恩。但一时拿不定主意,本县和邻县的其他亲友都来说情,希望白塔建在自己的县境内。于是,就决定比武来定。两县各派一名高手,结果本县人险胜,便建塔于城南。
后来,我回到父母身边继续念书。临走时,祖父画了张山水,中坐一塔,下布城头瓦檐,形同阁楼所见。
而今,祖父八十有六,活得尚好。
水枯溉澜溪
这是一场七十年不遇的枯水,大枯有大吉。在上游的左岸,沿河下来,先是倒春寒,再是冻桐花。桐花年年相似,只是今年开繁的桐花要借助于春寒。
“冬冻树木,春冻人肉”。
一坐孤塔,一串古巷,一个倒闭的工厂,一位娓娓道来又不合适宜的说书人,这就是溉澜溪。它在梁沱和寸滩之间,与闹鬼的人头山相邻。对眺的大佛寺,隐身着壮丽的摩岩造像,几百年来,一直用来镇魔。
说书人韦姓,直到水枯得要断流了,才想起有一条水底的官道,三米宽,用大青石镶嵌而成,他有好几十没有看到了。水有它的水路,这条官道却因为遗忘而只好随波逐流。水载道,只是道不负水。当我们还没有用眼眸捞上这条并水而行的驿道,河沙又将它安然掩葬。哪怕我们冲到河心,这条承载文书和商旅的道路,也不会冒然现身。两旁护路的石鱼会摆弄着枯淡的石眼,一边“鱼兆(照)丰年”,一边敌视着狡诈的捕鱼人和不诚信的网窝。
“禁鱼――禁鱼”。
但是,溉澜溪早己不是鲢鱼的故乡。而孵鱼的石阵还健在,一队队演练着长蛇阵兵法,逆水而行,共有四条,几百来米长。溉澜人称她为一外梁、二外梁、三外梁、四外梁。初来乍到的人冷不丁喊成:“一万年、二万年……”。当被纠正后,无限怀念自己刚刚被劫杀的错觉。
这是一座远离地方志的江村,在古代是巴渝的第一驿站,来渝的文书,在此弃舟登岸,名为头塘;至五里店为二塘,在观音桥为三塘,之后还有五塘、六塘。曾经是巴县桅杆如雨的第一堂口,而今荒草丛生,默然而居;守护着大河,无助,平和,又暗自蓄势。正如韦姓说书人,溉澜溪名人,而今钻进一坐小饭馆,就着小酒,以糟老头子自居。
相传,有四条大鱼在塔子山下苦修,某日不慎露了“真身”,一渔人甩下破网,回去吆哟了一大帮人手,可惜晚了,这些不幸的大鱼已经愤而成洲。而今长石兀现,大河无限哀挽,沿河低述着即将停航的消息。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