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永嘉南渡后南北经学的差异.doc
PAGE
PAGE 7
永嘉南渡后南北经学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核心则是经学。自汉代儒学一尊,崇奉孔孟以来,“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四库全书总目》)。其中,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经学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南北经学分立的时期。
永嘉丧乱,中原衣冠南迁,北方学术随之南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学,大规模传人江南。淝水之战后,随着南北对峙局面的确立,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与“北学”之分,清代经学家皮锡瑞称这一时期为“经学分立”的时代。所谓“南学”,是指承袭魏晋学风,博采玄老众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的南朝经学。元嘉十五年,宋文帝立“儒、玄、史、文”四学,儒学以雷次宗为代表,“说礼谨严,引证详实,有汉石渠、虎观遗风,此则后世所不逮也”(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分立时代》)。梁武帝时,更开设五馆,建立国学,立《五经》博士,怀经负笈者纷纷汇聚于京师,南学之风一时竞起,蔚为大观。“北学”是指承袭东汉经学遗风,以章句训诂为主,宣传普及儒家经典的北朝经学。北学代表人物以徐遵明为主,魏、齐之际名儒如李业兴、李铉、熊安生、马敬德等,皆出自徐遵明之门。
关于南北经学的差异,古人和近人都有所议论。《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时人这样的一段对话:“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刘孝标注云:“支所言,但譬成孙、褚之理也。然则学广则难周,难周则识圈,故如显处视月;学寡则易核,易核则智明,故如牖中窥日也。”可见,在当时人看来,南学“清通简要”,但却如“牖中窥日”,所学有所狭隘;北学“渊综广博”,却不免粗糙,如“显处视月”,所谓“学广则难周,难周则识?”。余嘉锡先生指出,“《北史?儒林传序》曰:‘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语即本此。……此言北人博而不精,南人精而不博。”(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近代朴学大师刘师培在《南北学派不同论》中也说:“北儒学崇实际,喜以训诂章句说经,南人学尚夸夸,喜以义理说经。”此论可谓一语中的。
具体说来,南北经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南北经学所承袭的经学传统大相径庭。南学主要继承魏晋玄风的传统,博采玄老众学,不拘家法,重在贯通诸家,注重义理和文辞,因而其思想比较自由活跃;北学则多墨守东汉章句训诂的学风,故思想较为保守、质朴。南学由于受玄学和佛学影响比较大,因此南朝经师在说经时往往博采众说,自立新意,贵有心得,能破除师法、家法门户成见,反映了哲学思辨能力的提高,实为儒家义理之学出现的中间环节;北学因受北方游牧民族质朴风尚的影响,保持了汉朝经学以章句训诂为宗的特点,古代众多的名物制度得以阐明。
其次,南北经学所修习的儒家经典不同。“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北史》卷八一《儒林传》)南学《周易》尊王弼,《尚书》流行《孔传古文尚书》,《左传》盛行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北学《周易》、《尚书》主郑玄,《左传》则主服虔。
最后,在学术风格上,南北经学迥异。“南人简约,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隋书?儒林传》)这里所谓的“简约”、“深芜”,并不是指文字的繁简,而是指一种学风,即南学偏重于清通简要,北学偏重于朴实。另外,在文学上,南学清绮,北学质重,如《隋书?文学传序》所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意旨刚,重争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胜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在经学占主导地位的南北朝时期,文学上的南北差异可以说正是经学南北差异的一种折射。
作为中国古代学术主流的经学,为何到了南北朝时期而进入南北分立的时代呢?大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南北双方地理差别
就区域文化类型来看,中国南北文化自古即有差异,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不同的风俗民情、士人心态和文化特征(陈序经《中国南北文化观》)。传说帝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即是相对于“北风”而言的。孔子也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而北方多仁者,南方多智者。自太史公记地域文化差异以来,历代文人学士不乏高论。在习俗、性情、学风、观念、思维等方面,都可以找到许多相对的词语来形容或概括南北文化的差异。如认为南方士人聪慧、精细,而北方士人憨直、阔博;南方文化明丽、纤巧、缜密、委婉、飘逸、内省、求精、温怨、柔曼、灵秀,而北方文化豪迈、奔放、雄浑、质朴、拙括、外向、刚直、慷慨、峻肃等等。
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在南北朝时期突出表现在南北经学的对立上。“大抵北方之土,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