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学人的仕途之路.doc
PAGE
PAGE 5
清代学人的仕途之路
李慈铭出生于浙江会稽望族,自幼家道富裕,得以识字读书。他“生有异才”,开蒙识字极早,四五岁时便识字于白华绛跗阁中,六岁时“识字一千”,十一岁“始学作文”,十二三岁“即工韵语”。由于他在诗歌、骈文方面极富天赋,所以在十五六岁便渐渐得名。毫无例外,他也希冀通过科考,步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光耀门楣。于是,通过科考入仕便成为他与家人共同的愿望,然而,这也注定了他一生要为仕途而疲于奔波。
李慈铭从小颖慧过人,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年仅19岁的李慈铭首次参加“县试”,但结果却榜发不售。在次年参加的府试中,他又因身体虚弱而临朝呕血,不得已提前交卷。五月又赴院试,其“卷被邻号生所污,仅取佾生”(《越缦堂日记?甲寅集》)。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院试,李慈铭也是无功而返。直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他的科场命运,才稍为逆转。据《越缦堂日记》所载:是年,“应院试,督学政为吴公锺骏。先试古学,拔余第二。……次试正场,取余第三”。此时主考官为当时汉学大师吴锺骏,他对李慈铭的考卷极为赏识,作了较高评价:“首场风华掩映,法密词圆,次诗俱称。覆卷贯上语脉,醒出正意,浓淡相间,心细手和。经艺珠圆玉润,诗秀雅。古学笔意,如走盘珠,盘旋如意。”(《越缦堂日记?甲寅集》)由是,李慈铭才得“以第二人补县学生员”(平步青:《掌山西道监察御史李慈铭传》)。咸丰元年(1851年)科试,主考官依然是吴锺骏,李慈铭得第三。所以,李慈铭对吴锺骏颇有感激之情,时过十年之后,他仍然不无感激地说道:“予之稍知向学,实源于此。”(《越缦堂日记补?庚集末》)
清代的科举考试,一般包括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部分。李慈铭自从考过童试,得补县学生员之后,开始了他在科场征程的长途跋涉,“应南北试凡十一次,屡荐屡报罢”(平步青:《掌山西道监察御史李慈铭传》)。于是他无奈地叹道:“慈也卧病荒江边,养亲求禄辈无缘。”(《越缦堂诗初集》卷三《白华绛跗阁诗丙?送叔云人都补官仝子九孟调作》)在科考入仕无望的情况下,咸丰七年(1857年),周星誉兄弟劝说李慈铭人赀为--郎。对此,李慈铭深以为耻,认为是对其读书人身份的一种侮辱。但长期困于科场,家境开始败落,迫于“文章卖尽塍饥饿”,“旧业艰辛八口餐”的生活压力,无奈之余,他转换了观念,认为“未必赀郎真辱国”(《越缦堂诗初集》卷五《白华绛跗阁诗戊?河间二十里铺题壁二首》之)。加之此时清政府正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外交困中,财政状况入不敷出,卖官敛财成为风气。于是李慈铭走上了卖田捐官的路子,“鬻田三十亩于秦氏,亩得钱五十六千文,皆单港腴壤,为予报捐故……今年三十矣,潦倒名场,贫病相继。六七年前早有仕宦志,而薄产不及中人,八口?粥之外,无有所赢”(《越缦堂日记?戊集下》)。然而,人赀为郎,托非其人,其财产被周星誉自用捐官。所以,咸丰九年(1859年)李慈铭入都之后,落魄京师,赖“母恭人亟鬻田”,才得人为部郎。初人京城,颇感落寞。从其所作《京邸九日感怀四首》之一:“冷落风光九日天,故园回首一潸然。愁心逐客三千里,病骨名场二十年。”可窥见一二。可以说,此时的李慈铭对入赀为郎之事已经后悔不已:“真从今日悔浮名”,“失计弃家营薄禄,北堂白发负恩慈”。从这些言论来看,李慈铭似乎要放弃以后的科举入仕之路,转念回乡。然而,这只不过是他初入京师,孤独落寞,而又颇感无助的牢骚之言罢了。一旦适应了新的环境,率慈铭还是忍不住要走进考场,希望命运能够从那一刻改写。入京后,小京官的生活,本非富有,加之朋友往来开销甚巨,李慈铭不得已靠撰写墓志铭、寿文等为生,还曾一度教授周祖培之子,补贴经济的困窘。无奈资财困乏,只得借钱谋生,后因母病,在友朋的资助下才重回浙江故里。
经过多年科场劈荆斩棘,时至同治九年(1870年)李慈铭才以第二十四名的成绩,得中举人,而此时的他已四十有二,距其得中秀才已经时隔二十年。这次中举给了他极大的心理安慰与希望,于是在同治十年(1871年),他再次背上行囊,北上京师,参加会试。
然而,向来科考不顺的他,在此次会试中仍然没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在接下来的几次应试中,也均榜发不售。随着时光流逝,体貌衰老,以及久考不中的困境,他对国家的取士制度日益不满。在光绪三年(1877年)科考落榜后,他愤慨地说道:“庚午同榜仅中一杭人蒋某,则吾不忍目之矣。国家取士至于如此,使我犹与此曹角逐,尚得谓之醌然人面哉?”(《桃花圣解盒日记?己集第二集》)
李慈铭自从同治二年(1863年)分发户部之后,仕途之路一直原地踏步,虽然同治九年(1870年)得中举人,但其境遇并未改善。所以,他希望能够考取进士,摆脱久困的科场,步入仕途的殿堂。而此时年过半百的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浅谈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作用.doc
-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我见.doc
- 浅谈新时期影响农村学校学生厌学原因.doc
- 浅谈新柏煤矿公司井下变电所防越级跳闸改造技术研究.doc
- 浅谈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的变革.doc
-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doc
- 浅谈新课改要求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doc
-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doc
- 浅谈新课程下的复习教学.doc
-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doc
- 物理(云南卷)(考试版A4) .docx
- 广州花都区2024-2025学年牛津深圳版七年级英语下第三次月考模拟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 广州花都区2024-2025学年牛津深圳版八年级英语下第三次月考模拟练习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物理(云南卷)(考试版A4).docx
- 广州天河区2024-2025学年牛津深圳版八年级英语下第三次月考模拟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 2024-2025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九年级(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docx
- 坐标测量机试题及答案.docx
- 地形数字测绘试题及答案.docx
- 地铁服务试题库及答案.docx
- 花店与茶馆合作合同.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