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切入点是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入手处.docVIP

教学切入点是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入手处.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切入点是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入手处

教学切入点是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入手处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烦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要在把握教材整体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抓住切入点。所谓“切入点”,也就是突破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通过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一、导语中设置悬念好的导入,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北京市教育学院的张斌福老师在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时候,别出心裁。一上课,他就把这篇新闻播给大家听,读完一遍,他问同学记住多少内容时,学生只记住了作者毛泽东以及半个题目“人民解放军渡长江”。张老师问:“有多少人渡江呢?这些人怎么过的长江呢?”学生不停地摇头。这时张老师才发给同学文章,让...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gt;gt; 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找准一堂课的“支点”,提出一个有效的主问题,恰似一个乐章的主旋律,融汇、驾驭并引领整个课堂,必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激活探索的热情,挖掘潜在的力量,张扬思维的个性。若真如此的话,课堂教学也就一定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了。一、从学生的“疑惑点”切入朱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此话一语中的,揭示了阅读学习中“有疑”和“无疑”的辩证关系。课堂中没有了“疑”,无异于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疑”是探索的起点,是学习的支点,如何巧妙地利用好学生的“疑惑点”,是构建优质语文课堂的关键。随... 好的切入点,不是主观臆断的。教师对教材见识的高下深浅,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分析把握,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和控制,都尽显在切入点的选择与确定之中。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可以因教材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师而异,看起来似乎无方法可以参照,然而 却有原则与规律可循。一、从题眼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抓住文章的题目,打开心灵之窗是迅速切入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土地的誓言》的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就题目质疑:土地不会说话,怎么有誓言呢?土地的誓言是什么内容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批文入情,破解疑团,抓住了文章主要内容:“土地的誓言”是作者面向土地发出誓言———为解放东北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很多高明的作家总是在题目下一番工夫,有中心型的标题,这类标题通常概括全文的中心事件和中心思想。如:《杨修之死》《范进中举》等,还有对象型的标题,这类标题往往具有明确全文的中心人物或刻画、介绍的主要对象,如《孔乙己》... 语文教学要有拎动点 再次教授《木兰诗》一课,再次走近这乐府双璧之一,领略它的独特魅力,也再次感受到汉魏六朝乐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的原因所在。如何在有限的课堂让学生又能充分感受到她的美?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寻找突破口,设计拎动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提高课堂效率,并且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在《木兰诗》一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这样几个点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第一是读。怎样才是会读呢?在课前学习部分提示学生要用普通话准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要做到以上几点首先就需要学生 查字典读准字音。其次是要读出感情,只有在对七个自然段的内容,人物所表达的情感有所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对朗读时的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语音的轻重的区别有所掌握。能做到“会读”才有可能“读会”。 第二是说。会说情节,那么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的教材。因为诗歌跳跃性大,留白较多。因此,在人物各阶段心理的描写和家人喜迎木兰的场面上学生可以大胆想象。学生要达到会说就势必要去在了解诗歌的详略安排,运用联想想象去补充留白处,也就进一步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 第三是评。 作为现代人对木兰会有怎样的评价?我设计了一个“木兰小档案”让学生填写。除了基本内容外还包括“特长”、“性格特点”、“你最想对木兰说的一句话”、“巾帼英雄榜”等,使学生在趣味中加深对人物性格品质的理解。 第四是究。 教学的目的不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启迪学生思维,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这一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探究学习”环节。给学生示例,让学生发现如果以研究的态度,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深究,这是一种学习的态度,也是做学问的态度。例如: 木兰究竟姓什么?古代女子不是缠足的吗,木兰为什么还能女扮 男装成功呢?为什么木兰将父亲称为“阿爷”等等,如果作以深究,学生会感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