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相声与戏剧_从相声与戏剧的起源谈起
相声与戏剧_从相声与戏剧的起源谈起
戏剧研讨曹养元:从相声与戏剧的起源谈起
相声与戏剧——从相声与戏剧的起源谈起
曹养元
(福建师范大学 闽南科技学院 人文艺术系,福建 泉州 362332)
【摘 要】近年来,相声结合戏剧特点而创作出“化妆相声”“小品”与“相声剧”,它们到底是相声还是戏剧?这一问题引起了表演界的争议。本文从相声与戏剧各自的起源着手,观察其间有无交集。
【关键词】相声;戏剧;起源;交集
中图分类号:J8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007-03
诞生于清代的相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本应属于说唱范畴的相声,却常被归类为传统戏曲。1985年,台湾剧作家赖声川的舞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成功掳获观众的心后,引起许多的争议:这是相声还是戏剧呢?相声和传统戏曲、戏剧有着什么样的关联?本文从相声与戏剧各自的起源着手,考察其间有无交集。
一、相声的起源
(一)“相声”一词的出现
“相声”一词首见于文献是清乾隆时翟灏的《通俗编》,书中出现“相声”条:“今有相声伎,以一人作十馀人捷辨而音不少杂。”[1](P243)另外,清末徐珂《清稗类钞》在“口技”条中把“数人声口”与“鸟兽叫唤”
[2](P5077)
。的隔壁戏别称为“肖声”“相声”“象声”或“像声”
民间艺界第一位称此技艺为相声者应当为相声创始人张三禄。据近人云游客《江湖丛谈》所云,早在道光咸丰年间,八角鼓班艺人张三禄离班之后,单独表演,就自称这种表演为相声:“在那时八角鼓之有名丑角为张三禄,其艺术之高超胜人一筹者,仗以当场抓狠,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活儿,演来颇受社会人士欢迎,后因其怪僻,不易搭班,受人排挤,彼愤而撂地。当其上明地时,学说逗唱四大技能做艺,游逛的人士皆欲听其玩意儿,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自称其艺为相声。”[3](P473)张三禄为相声创始人之一,他的表演已经兼具“学说逗唱”四大技能。不过,既然象声、像声与相声曾经通用,那么,欲探究相声的原始意义,就应当可以溯及象声与像声,甚至更早时期出现的像生(象生)等同音名词。
(二)相声的定义
“像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人的著录中,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神保观神生日”条,记载当时的百戏名称,其中即有“学像生”:
“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如上竿、勑赐神保观……自早呈拽百戏,
趯弄、跳索、相扑、皷板、小唱、斗鸡、说诨话、杂扮、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砑皷、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
至暮呈拽不尽。”[4](P205)
南宋咸淳十年(1274),吴自牧依据对当时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所见所闻,仿《东京梦华录》写成《梦梁录》二十卷,其中卷十九“閒人”条有纽元子学像生叫声:
“旧有百业皆通者,如纽元子学像生叫声、教虫蚁、动音乐、杂手艺、唱词白话、打令商谜、弄水使拳及善能取覆供过、传言送语。”[5](P11)
从“学像生叫声”文字看来,应该是学吟叫的技艺,或许是摹仿动物的叫声,或许是小贩的叫卖声,其实,这种摹仿的表演早在唐代就有了文字记载,唐《旧唐书?志第九?音乐二》:“高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坐部伎有《宴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寿乐》《龙池乐》《破阵乐》,凡六部……《鸟歌万岁乐》,武太后所造也。武太后时,宫中养鸟能人言,又常称万岁,为乐以象之。舞三人。绯大袖,并画瞿鸟鹆,冠作鸟像。”[6](P1059)
此外,《西湖老人繁盛录》有“唱耍令、学像生”以及“乔卖药、乔像生”,周密《武林旧事》中也有“乔像生”。所谓乔,有假扮摹仿之意,宋代这类技艺名称很多,如:乔相扑、乔亲事、乔捉蛇、乔三教、乔迎酒等,皆指假扮摹仿;至于“纽元子”,即北宋民间的小戏曲,又称杂扮;因此,不论是小女童像生叫声社、纽元子学像生叫声或乔像生,像生一词作形容词可解为栩栩如生,作名词时则指摹仿叫卖声的技艺,甚至可发展到形象的装扮。明清以后,所出现的与相声同音的词有象声或像声,显然以声为主,指声音的模拟,运用的技艺正是口技。可见明清时期的口技,在当时已经被称为相声,而与象声、像声为同义词。说书艺人连阔如曾对相声一词进行解释,以相为相貌,声为声音,这也是近代相声艺界的一般说法。清末(1908)英敛之《也是集续篇》书中纪录了一篇被禁演的相声作品,名为《大人来了》,才对当时这种表演重新定义,相声才从口技扩大开来:“北京供人消遣之杂技,如昆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