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社会心理学”第13章:助人行为d.pptVIP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第13章:助人行为d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以下三类问题的科学;主要内容;(一)助人行为及有关理论; 亲社会行为的社会生物学理解 利他主义有进化的基因 E.Wilson(1975),人类先天就有利他行为的素质,利他行为是动物的一种以自我牺牲换取其他个体与群体生存机会的本能。 C.Rogers;F.S.Perls 亲缘关系效应——“保护我家族的基因” ; 社会交换论的解释 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每个个体尽可能获得最大奖励,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收益-成本分析 激励助人行为的可以是外在奖励,也可以是内在的自我奖励。人是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焦虑。 ;社会规范:責任、互惠与正义 (一)责任赋予与期待 1.帮助依赖我们的人 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2.社会责任的文化差异性 a.印度人:道德义务期待 b.美国人:个人选择性大;(二)互惠规范 1.我们应该帮助曾提供协助给我们的人。 2.示例 「受人点滴,当涌泉以报!」 3.互惠规范下的基础 降低个人痛苦、提升自尊或诚心与善意回报;(三)社会正义规范 1.评估是否符合资源公平分配原則。 2.当感受到不公平原则时,获益较多一会會采取回复公平行动。 如:取之於社会,用之於社会。 3.对不公平现状的归因;决策观点 (一)知觉有需要帮忙 1.讯息的明确性 深夜突然尖叫 VS. 隔壁邻居家庭暴力 2.事件紧急性 目前有一名病患急需A型血 VS. 全渝A型血已呈现不足 某朋友车祸重伤、心脏病发 VS. 某朋友失业、失恋 3.对情境之解释 隔壁邻居家庭暴力 夫妻床头吵床尾合 违反法令且恐致人命;(二)担负个人责任 1.个人责任愈多,助人行为愈多 如:捐款箱各自贴上捐款人的姓名。 2.个人对自己能力之知觉 知觉自己有助人技能,会认为责任愈大。 如:具有消防或医学专业知识,投入救灾的可能性大。 3.他人期待落空的责难、自我压力、罪恶感;(三)衡量利弊得失 1.成本:时间、金钱、人力、罪恶感 2.收益:預期回报、好名声、积功德 3.示例:大企业赞助公益事业 (四)决定如何助人与采取行动 1.采取直接行动或对外求援 2.示例 路旁倒卧的机车骑士 给予协助或打电话求援 ; 助人的决策过程;学习观点 (一)模仿 树立行为榜样。如:父母亲从事志愿服务,其子女也较可能从事。 (二)增強与惩罚 社会赞许助人行为。 如:做一件好事,给予赞赏与奖赏。;(二)情境因素:人何时会助人?;环境状况 (一)天气 阳光普照VS.阴雨绵绵、炎热VS.凉爽 (二)噪音 大声噪音容易使人忽略环境中的个人,且想迅速离开。 (三)城市的大小 1.愈大城市对于陌生人教少有助人行为。 2.社会资本低:低信任的可能原因:背叛的惩罚代价低、欠缺共同价值规范;时间压力 (一)赶时间 在时间下,较少有助人行为。 (二)为何觉得有时间压力(为何准时重要)? 衡量事件之间的成本与利益。 如:赶赴期末考(或赶赴与公司签约)途中,看见路旁有人倒卧! (三)拒绝助人的借口 「很抱歉!我在赶时间」;(三)助人者:谁最可能助人;(三)个性特征 直到80年代,社会心理学领域流行的观点是情境的影响可以强大到决定一个人是否助人的意愿,而个性特点却并不造成显著差异。(D.G.Myers,1990) 但后来的研究却证明并非如此—— ;助人者个人特征的作用 C.D.Batson(1987),高移情与自我有效性高的人帮助他人的可能性比移情低和自我有效性低的人更大。 M.J.White L.H.Gerstein(1987),高自我监控的人会高度受别人期待的影响,如果他们知道帮助别人会得到社会奖励,就会变得乐于助人。 伊格利(1986),在陌生人需要帮助而又有潜在危险的情境中,男性更可能提供帮助;但在较为安全的情境中,女性提供帮助的比例稍稍大些。 信教的学生比不信教的学生更愿意花时间去做公益性的事情。 ;(四)求助者,谁最可能得到帮助;女性、弱者 莎莉·穆莲丝以不同形象在高速路上挡车求助 行政人员---1分半,62辆车 孕妇---2分半,100多辆,救护人员夫妇 老妇---5分钟,200多辆 嬉皮士---15分钟,350辆, 还没有停车; 助人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一)增加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 L.Bickman(1975~1979),面对面的评论显著增加了人们报告偷窃行为的比例。 H.SolomanL.Z.Soloman(70’s~80’s),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会增加助人行为,甚至简单的相识,助人倾向也会比不相识时有显著增加。;(二)提供亲社会榜样 (三)将人们的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