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矛与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矛与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宁国市西津小学何芬芬
教学设计理念 :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语言训练,保持语文课的本色,又要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做到语言思维的统一。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疑促读,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巧妙地牵引出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3.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学生认真看老师书写,跟着书空。
认读生字“矛”“盾”“集”,引导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介绍它们的特点,相机板书(矛 进攻 盾 自卫)
[设计意图:通过看矛与盾的图片,拉近学生与古代兵器的距离,为学习“矛”、
“盾”二字的音、形、义打下基础,同时对矛和盾的优点有直观的感知,为学
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
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怎么样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认读第一组词语:集合 雨点般 紧张 危急 固然 蜗牛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首次 德国兵 善于 长处 胜利者(指名读 开火车读)
指导学生认读第二组词语: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 乱成一团(个别读 齐读)
引导学生说说“合二为一”和“大显神威”??意思,并说说你是怎么弄明白的。板书(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 句子多读几遍。
检查朗读课文,相机正音、指导断句。
请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思考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利用板书中的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不可轻视。这一环节的字词学习层次
分明,由易到难,根据词语的情况和课文的特点,做不同程度的讲解。告诉学
生读词也要带着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抓住关键词概括全文的内容是
一种概括的好方法。]
相机板书(坦克),课件出示坦克图片,介绍坦克,帮助学生了解坦克的特点。
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1、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导语:课文哪一段写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呢?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抓住词语“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作一团”,引导想象德国兵纷纷逃窜的情景,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
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大显神威”一词的理
解能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起到重要的作用。品词、品句、品读有机地融合为
一体。感受坦克集别人的优点于一身的威力,与文本进一步交流。]
有感情地齐读第五段。
学习课文一至四自然段。
导语:这样具有威力的坦克是怎样发明的呢?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那几段介绍了坦克的发明过程。
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 发明家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了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发明家一起思考,认真读书,潜心感悟,获得对文本的个
性化理解。]
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导语:发明家首先产生了一个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引导学生抓住两个“!”,体会发明家的不同心情。(不满 兴奋)
[设计意图:抓住两个“!”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先是对盾的不满,继而是想
到盾可以改变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指导朗读。
导语:发明家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个想法的?
引导学生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引导学生抓住“雨点般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体会当时的紧张、危急,相机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抓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感悟,用联系上下文、动作表演等方式
理解词语,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