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语言学派).pptVIP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讲)(语言学派)

浅谈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20世纪后期,特别是最后20年间,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西方,各种新理论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翻译理论家开始打破学科壁垒。纷纷以其他学科的各种理论为依托。建立了各种翻译理论模式,形成了各种翻译研究流派。但是。由于翻译活动自身的复杂性,理论与理论之间的互相渗透性,而且各种模式之间常常互相借鉴,彼此参照,因此,翻译研究流派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存在。; 国外的翻译研究,在西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贺拉斯等人的相关著述。然而在这漫长的两千余年的时间里,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除个别学者如德国的洪堡、本雅明外,翻译研究者的关注焦点始终没有跳出“怎么译”这三个字。也就是说,在这两千余年的时间里,西方的翻译研究者所关注的一直就是“直译”还是“意译”、“可译”还是“不可译”、“以散文译诗”还是“以诗译诗”这样一些与翻译行为直接有关的具体问题,他们的理论则多出自论者自身翻译实践的经验体会。; 20世纪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得到巨大发展的时期。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翻译学者开始从科学的、现代语言学的视角来讨论翻译问题,他们运用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开拓出翻译研究的崭新领域。翻译研究的这一语言学转向是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次质的突破和飞跃,以至于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初,翻译甚至被纳入语言学范畴。被当作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语义学的一个分支。; 一般认为,西方语言学派开始对翻译进行“科学”研究的标志是美国著名学者尤金·奈达于1947年发表的《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语言学派在地域上分布较广,其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英美,代表人物有奈达、卡特福德、纽马克、哈蒂姆等。除此之外,捷克布拉格学派的雅各布森,前苏联的菲奥多罗夫,法国的乔治·穆楠,以及德国的斯奈尔一霍恩比,也都是当代国外语言学派的突出代表人物。;; 雅各布森 (Roman Jakobson),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语言学家,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他1896生于莫斯科,原籍俄国,后旅居捷克斯洛伐克,二次大战期间移居美国,加入美国国籍。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 of Translation)一文中。该文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及其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的基本理论,承认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但不把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截然分开,重视语言的共时研究,但并不把它与历时研究割裂开来;他们还接受了俄国语言学家库尔德内的功能观,对语言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因而自称为结构-功能学派。 ;;雅各布森对翻译问题的论述;雅各布森对翻译问题的论述;雅各布森对翻译问题的论述;雅各布森对翻译问题的论述;雅各布森对翻译问题的论述; 南行别弟 韦承庆 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 South-bound, I Part from My Younger Brother Coolly, coolly the River Long rolls on, Sadly, sadly for a far place I’m bound. Our deep regret is shared by flowers blown, Which mutely, mutely fall upon the ground. (许渊冲) ; 首先中国古诗有其自身的格律、对仗、意境、感情等等。译文的押韵再现了原诗的韵律,同样,“coolly” “sadly”的重复,与“淡淡” “悠悠”相一致,也创造了一种惜别的悲伤之情。这似乎也是一种“创造性移位”。 但具体对于“创造性移位”到地是怎么样的,很难界定也很难论证,雅各布森1930年在《论译诗》一文中指出“只有当我们为译诗找到了能产生像原诗同样功能、 而不是仅仅从外表上相似的形式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我们达到了艺术接近原作。”这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