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式生活(三题).doc
PAGE
PAGE 7
苏式生活(三题)
枇杷
一个北人,对枇杷最早的认识,来自枇杷露。
小时候,感冒了,不停地咳嗽,母亲就从药房里买来枇杷露让我喝。淡淡的褐色稠汁,微甜,入口有糖的感觉,比感冒药好吃,所以,一口气能喝一大瓶。彼时,我还不知道南方大地上还有枇杷这种植物,因为我的视野范围里,除了槐树、白杨、柳树,就是果实可食的杏树、桃树、苹果树。及长,才知道枇杷是中国南方极普通的一种植物,药店里那些“枇杷膏”、“枇杷露”、“枇杷糖浆”就取材于它。
再后来,迁居南方,与枇杷才有了真正的相遇。
有一年,去塘栖古镇玩,正是枇杷上市的季节。这是一座坐落于古老运河最南端的古镇,本来就游客如织,枇杷的成熟让游人更加多了――有很多游客加入到采摘枇杷的大潮中。我就是万千游客里的一员,逛完古镇,站在人挤人的广济桥上看了一会儿风景,就找了一户人家去摘枇把:交了若干小钱,管吃,管摘。最后的收获,除了拎着一篮子枇杷回家之外,我还见到了枇杷树,在枇杷园里穿行了整整一个下午,这对于一个北人来说,还是有点纪念意义的。就是这一次,我知道了枇杷树的与众不同,它秋天开花,冬天产蜜,初夏结果,是南方大地一年四季里第一个成熟的水果,拉开了南中国的水果大幕。
渐渐地,枇杷吃多了,也能分辨一二了。最后的结论是,我发现自己偏爱苏州东山的白玉枇杷。苏州东山、杭州塘栖以及福建莆田,是我国的三大枇杷基地――这三大产地的枇杷,我已吃过两款,如此一想,人生也没有白活。据《吴县志》记载,十世纪中期,太湖洞庭山一带就开始栽植枇杷了。明代王世懋在《学圃杂疏》有“枇杷出东洞庭者大”的句子。而在苏州,最有名的就是白沙枇杷――白沙,原本是一个村名,早在明代之前就以枇杷而闻名,后来,白沙就特指枇杷的品种了。但它又分若干种,皮色稍淡的是青种白沙,呈鹅黄色的叫小白沙,圆而略扁的又叫荸荠枇杷,这种或以形名或以色名的分类,对我一介北人,是有点零乱的。
但我知道,最负盛名的还是白玉枇杷。
听听这名字,就颇有诗意。小满前后,初夏的阳光下,白玉枇杷像是玉雕一般挂在枝头,真是好看。晋书《广志》里说,“枇杷,白者为上”,那么,白玉枇杷就成为枇杷中的佳品了。食之,皮薄肉白,汁又多,入口甜而不腻,以致有一个“金银蜜罐”的称呼。尽管这名字听起来有点俗气,但实际上枇杷是清雅之物,宜入画。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沈周画过好多次枇杷,有一幅《枇杷》,他画得简洁,款曰:
有果产西蜀,作画凌早寒,树繁碧玉叶,可叠黄金丸。
读古画,见过不少人画枇杷。吴昌硕的《湖石枇杷图》,齐白石的《枇杷扇》,都是性情之作,能勾起人的美食之欲。但枇杷在苏州东山,亦然不仅仅是味蕾之欢,而是一座古镇的历史记忆与胎记。有一次,在陆巷古村惠和堂的照壁上的砖雕《九狮图》里,就见到了枇杷和山雀的图案――忘了说,古画里有枇杷者,则多山雀。
吃枇杷,宜读旧帖,亦宜读元曲、明清小品,更宜读清末海派画家的作品。读着读着,日子就过去了。人世间最不可负的是闲散时光,倘若在初夏,一边吃枇杷,一边翻翻闲画,也是一段逍遥的时光。江南的初夏不可错过,因为你一旦错过,迎面而来的就是难耐的燠热了。
去年初夏,有一个下午我正坐在小院里吃白玉枇杷,儿子从北方打来电话,说他养的五只蚕都结茧了。犹记得前些天回乡,还跟他一起去山里采桑叶。时间过得真快。吃枇杷也得赶快,前前后后也就半个月的时间,枇杷就落市了。枇杷来到人间,短暂得像一场风一般的爱情,常常令人惆怅。
接完电话,忽然想起“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的句子。
香山帮
这不是武侠帮派。
而是发端于苏州吴中的一个建筑学派。
为什么叫香山帮呢?
因为这些工匠大多生活在香山周围一带。这个香山不是北京城里携妻将子去看枫叶的香山,而是苏州西边毗邻浩渺太湖的一座小山。据《木渎小志》载,“昔吴王种香草于此,遣西施及美人采之,故名”。其实,不必刻意追求这样的传说是否属实,关键的一?c是,这座山一直以香山名之。
香山帮的范围,如果用今天的地理区域来界定,大致分布在苏州吴中的胥口和光福一带。自古以来,这一带以盛产能工巧匠而出名。早在北宋,苏州就设应奉局,专门行使征调能工巧匠去东京营造苑囿的职责。为什么要设在苏州?就是因为苏州能工巧匠多。大约到了明代,经过长时间的沉淀,香山一带的能工巧匠形成了一个集木作、水作、砖雕、木雕等多工种的建筑群体,它们之间看似松散,没有具体的组织机构,仅以师徒相称,实际上又有一呼百应“集体作战”的强大力量。当然,这既与明清时期苏州一带的经济发达有关,亦与苏州日渐兴盛的园林之风有关。所以说,香山帮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如果说没有彼时的富庶和修建园林之风的兴起,香山帮也就没有如此广阔的舞台。
苏州园林是香山帮的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