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沈家岭地区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docVIP

莱芜沈家岭地区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莱芜沈家岭地区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doc

莱芜沈家岭地区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摘要:指出了莱芜沈家岭地区铁矿的成因类型属接触交代型铁矿床。阐述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分析了矿石类型、结构、构造及矿层厚度变化,以及铁矿石质量特征、化学成分、矿石类型和品位等情况,为该区进一步开展铁矿资源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铁矿;接触交代型;地质特征;成矿规律   中图分类号:P578.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133-03   1引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1]。资源的保障程度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资源的消耗大量增加。寻找新的矿产地、解决后备资源不足和缓解资源压力成为了地质找矿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4]。山东省莱芜市是重要矿业城市之一。为此,介绍了该市沈家岭地区的地质找矿情况,该区地质成矿条件较好,通过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新增部分资源量,无疑具用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2区域地质背景   沈家岭地区位于鲁西泰隆泰莱断陷莱芜盆地内,其北侧为莱芜弧形断裂,南侧以塔子-石门官庄东西向断裂为界,构成了近东西狭长弧形断陷盆地。区内岩浆岩较发育,为燕山晚期的闪长岩,浸入于下古生代奥陶系灰岩,接触带处多形成矽卡岩,局部形成铁矿体。工作区内全部为第四系覆盖层,第四系之下为古近系,深部为奥陶系马家沟组石灰。该区铁矿为矽卡岩型,赋存于矽卡岩带中,矿石岩性为磁铁角闪岩、磁铁透闪岩等[5]。   3矿区地质特征   3.1地层   区内地层由第四系、古近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组成,从南向北,地层由老至新展布。第四系主要有砂质粘土、亚粘土组成,厚度在5~20m之间;古近系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砂质粘土、亚粘土组成,厚度在250~350m之间;奥陶系马家沟组主要岩性为白云质灰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厚层纯灰岩、豹皮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厚度在800~810m之间;石炭系本溪组底部岩性为深灰色砂岩、炭质页岩夹薄层灰岩、铝土页岩、山西式铁矿,上部岩性为页岩、砂岩夹灰岩,厚度在560~600m之间,与奥陶系多呈断层接触,部分地段呈假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系太原组岩性主要为灰黑色碳质页岩和细砂岩、中粒长石砂岩互层,并夹有薄层灰岩,厚度在130~144m之间;二叠系石河子组岩性为灰白色,灰绿色页岩及砂岩互层,中部砂岩夹页岩,厚度在120~130m之间;二叠系山西组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灰绿色页岩、砂岩互层,中部砂岩夹页岩,厚度在390~400m之间。   3.2构造   区主要构造为柳行沟―乔家义断裂(F1)、马家庄―小义和断裂(F2)。区内北东向的构造发育,走向20~70°,构造沿走向分布于奥陶纪石灰岩和石炭纪的砂页岩中。F1断裂位于东部,沿北东走向延伸,推断为正断层,倾向100°,右倾角80°。F2该断裂构造位于东南边部,与F1断裂在走向基本一致。沿F2断裂在走向延伸方向上有多?铁矿点分布。2条断裂构造均形成于成矿期后,对矿体的完整性起着破坏作用,褶皱构造不明显。   3.3岩浆岩   区内为第四系覆盖层,第四系之下为古近系地层。经钻孔验证深部均见有燕山期的闪长岩,闪长岩之上为奥陶系的石灰岩。根据区内实施的5个钻孔资料,钻孔的下部至终孔岩体为闪长岩、辉石闪长岩、闪长玢岩。   3.4变质作用与围岩蚀变   区接触变质与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强烈,围岩蚀变明显。变质作用主有接触变质与接触交代变质两种作用形式。接触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马家沟组碳酸盐岩的普遍大理岩化;接触交代变质作用系高温汽水热液在侵入体与围岩之间彼此通过大量的物质交换而生成矽卡岩的过程。围岩蚀变主要有磁铁矿化、金云母化、蛇纹石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钠长石化等。它们一般是在矽卡岩化作用晚期或矽卡岩化作用之后,在较高温或中低温条件下发生的交代作用,而钠长石化是岩浆期后早期的高温热液蚀变现象。根据近矿围岩蚀变特征及矿物组合规律,将围岩蚀变大体划分为5个蚀变带,分别是蚀变大理岩带、矽卡岩带、钠化矽卡岩化闪长岩带、矽卡岩化闪长岩带、蚀变闪长岩带。   3.5磁异常与成矿作用   工作区位于以往所圈定石家泉磁异常的东端凸出部分。根据异常特征和以往钻探资料分析,石家泉与鹿毛埠一带的深部岩体是相连的,而且都隐伏于灰岩之下,石家泉异常与鹿毛埠异常南北对峙,推断引起该异常的深部矿体处于大理岩与闪长岩接触带的北侧,为略向北平缓倾斜的层状,埋深约1000m左右。由普查内已施工ZK10钻孔可知,该钻孔在673.0~675.0m见到了薄层磁铁矿及大理岩。所见的闪长岩呈岩床形式产出,虽具有一定磁性,但不能引起这么高的磁异常,同样所见的2m薄层磁铁矿也不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