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早期巴文化与土家文化的融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早期巴文化与土家文化的融合.doc

论早期巴文化与土家文化的融合   据史籍记载,巴人最早生活于西北地区,后来由陕西、河南进入湖北、四川。巴人南迁,南迁后进入了湘、鄂、渝、黔边区地带。《后汉书?南蛮传》:“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命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8943;#8943;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 遂以人祠焉。”“巴”字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巴方”一词在《殷墟文字乙编》中多处提到。考古学家在挖掘土家族古代先民的遗址时,发现早期巴文化(时间相当于夏商时期)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江边,出土了陶器、罐、甑、豆、盂、杯、缸等,并以圆底罐为炊器,他们用石头片剥、割动物毛皮,食物以野生动物和鱼类为主。对于春秋战国以来巴人的活动情况,考古学界也有所发现,在湖南的石门、龙山、吉首、大庸、古丈、花垣、凤凰、保靖、芷江、泸溪等县发现了主要属于窖藏的巴人青铜器,在湖北的巴东、秭归、长阳、建始、恩施、利川、江陵、枝江、当阳、襄阳等县发现了巴人遗物或墓葬;在重庆的巴县、昭化、涪陵发现了巴人墓葬群。通过这些考古文物,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巴文化发展的脉络。   我们研究巴文化,主要是考察巴文化的构成要素。在巴文化构成要素中,主要突出精神文化、语言和符号、规范体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物质产品等。巴人在土家族地区的活动情况在史籍中有记载,巴文化所显示的特征在土家族文化中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在湘、鄂、渝、黔边区,关于春秋战国以来巴人的活动情况,考古学界又有新的发现。在多处巴人墓葬和地下遗存文物中,人们发现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器物,这些也都充分表现了早期巴文化的继承性。历史资料显示,土家族居住环境与古代巴人的居住环境基本是一致的。宋元时期,土家族还是以渔猎生产为主要方式,原始的采集经济和后来的农耕经济同时并存,随着人口的增多,牛耕和铁制农具被广泛使用。宋以后政府采取“招人耕垦”的办法,土家族的农耕经济在巴人的基础上得到很大发展。汉末《世本》载:“廪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杆关而王巴。”夷水就是清江。巴人善于舟楫,长于捕鱼也就自然而然。从目前所见出土文物和一些地下遗存物品来分析,可以看出巴文化带有明显的渔猎文化特征。纵观史籍,我们发现在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地区的农耕经济已占绝对优势,即农耕为主,渔猎为辅。渔猎生产虽已不作为求生存的主要手段,但土家人在农闲之日,仍然上山打猎,下河网鱼。无论巴文化,还是后来的土家文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以农耕文化为主,带有浓厚的农业文明特征。   《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在《山海经?海内经》中载:“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晋郭璞注云:“即巴蛇也。”,学者们认为,早期巴人崇蛇,以蛇为其部族图腾。所以,巴人最早的图腾应当是巴蛇。在湘西土家族人居住区,人们把蛇看成是其祖先,若有蛇进入家里,他们对其焚烧香纸致祭一番,请其离开,决不伤害。人们供奉蛇为祖先的信仰民俗,实际上是巴人蛇图腾崇拜的历史投影。后来,在廪君统治时期,人们则是以白虎为图腾。廪君族,以虎为族徽,传说廪君死后,其魂魄化作白虎,他的后裔自称“白虎蛮”。我们在考察时还发现,在湘、鄂、渝、黔边区土家族生活区,从地下出土文物得知,无论是从东周到秦汉时代的巴人青铜器物,还是餐器和乐器,都刻有虎的纹饰和图案。例如解放以后出土的巴式柳叶形剑,在剑叶上,有虎斑形纹饰,在剑身近柄处,铸有虎纹、手心纹。湖南省石门新关的一个窖藏中出土了15 件文物,其中有虎钮?T于这种乐器,它的造型和白虎相似,能演奏简单的乐曲。虎纽?T于在四川涪陵、湖北长阳、湖南泸溪等地相继出土,它们造型大体相同,因此有的专家指出,湘、鄂、渝、黔边区土家族生活区出土的以虎为饰的青铜器已经超出了图案装饰的范围,已经具有了图腾或族徽的特殊意义。中南民族大学段超教授在《略论巴文化与土家族文化的关系》一文中说:“巴文化和土家族文化最本质的特征是‘虎’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体系,它应当有一个核心,以体现自己的独特精神风貌,巴人和土家族都以白虎为族徽,以白虎为信仰,白虎在他们眼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土家人强悍、劲勇的民族性格和率直、外露的情感方式都带有‘虎’的特征,这种对虎的图腾信仰不仅在其文学艺术中得到反映,而且还渗透到巴人和土家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巴文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农耕、渔猎、采集相结合的复合式经济。在生活方式上,巴人先祖以渔猎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农耕、渔猎、采集的相互结合。若论民族性格,巴人曾劲勇尚武。《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