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躲进冷门成一统 管他春夏与秋冬.doc
PAGE
PAGE 6
躲进冷门成一统 管他春夏与秋冬
如果你“有幸”就读于计算机专业,这辈子也许总有机会收到那么几次这样的请求:“帮我修个电脑呗?”“帮我挑台笔记本吧。”“给我修修照片。”……对于这种常见专业我们尚存这么多误会,那么那些冷门专业恐怕更会让我们“脑洞大开”吧?提到考古,脑海中也许马上就会浮现出一张“满面尘灰烟火色”的 脸,而奢侈品专业则是满眼的珠光宝气,毕业铁定会接触大把社会名流。
就读于这些一般人接触甚少的专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所谓的冷门热门是否就是选择专业的风向标?到底要如何选择专业这个看似将决定我们未来之成败的敲门砖?就让我们看看下面这 两位 就读于所谓“冷门”专业的同学,是如何从自己的学科中找到人生乐趣的。
别人在问我学什么专业的时候,我总会卖个关子,只说学的是冷门,给那人5次机会去猜,一般都能猜对。如果没猜对的话,肯定是压根就没想到这个一般人从来不去想的学科。你也许已经猜出来了,我学的是考古。
于是你又问了:“肯定会鉴定文物咯,我家有个玉器,哪天我拿来你帮我鉴定鉴定呗。”很是抱歉,我实在不想吹灭你心头的那把火,但说真的,我是真不会啊!再说了,本来硕士阶段学的就是动物骨头的科学研究方法,后来去了美国,中国考古一门课没学,本科仅有的那么点历史考古知识也都离我而去了,估计还给老师老师都不要。
有个微信公众号曾评出十大冷门学科,按照中国发榜顺序的一般规律,越靠后排位越高。原本认定肯定会在榜单最后才能看到“考古学”,结果竟然排在倒数第二!我好奇地把页面往下拉,找到了比考古还冷的专业――殡葬管理。我的一位老师看到这个榜单说,最冷的两个专业都是研究死人的,我补充说,一个研究刚死的,一个研究死了很久的。
当时此文在我的朋友圈里呈霸屏状态,估计在殡葬管理专业的小伙伴那里也是如此吧。殡葬管理人员是值得尊敬的,他们用双手帮逝者维护了最后的尊严。大家真应该在有生之年结识一位优秀的殡葬专业人士,毕竟都有需要人家帮助的那一天。考古人士研究的是诸位的祖先,担负的任务是“替死人说话,把死人说活”,也是值得尊敬的,毕竟他们研究的人与大家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
我听过不少这样的叹息,“我原本就想报考古专业的,可惜我妈不同意!”3年前在阿拉斯加发掘的时候,领队凯丽?格拉夫教授提到了著名的英国考古学家保罗?迈勒斯教授被授爵一事。不知道是不是女王有意为之,她让查尔斯王子代她授爵。庄严的典礼后,两位老爷子坐到了一起,查尔斯王子对新封的老爵士说:“我原本就想学考古的,可惜我妈不同意,于是学了艺术史。”看来不管是王孙贵胄,还是平民百姓,是欧罗巴,还是神州大地,天下父母都一样,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我也曾和学钢琴的同学说,你们可以兼职教小孩子弹钢琴,但不会有父母给孩子找个考古家教,也许这就是两个学科的最大差别。
中国人喜欢用温度来形容学科,也喜欢用之表达日常的感觉,比如“冷笑话”。我问过我的美国朋友听没听过“cold joke”,他们没听过,后来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了一个词,叫做“dry humor”,根据那本书的描述和我对它所描述的那个人的了解,十分确信这个“干幽默”对应的就是“冷笑话”。
很多年前在报大学志愿的时候,听得最多的就是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冷门大学与热门大学,其中热门大学的热门专业更是竞争惨烈,不是省状元都不敢报。从整体上看,为了进化,为了提升自己的适应度,很多学子都投入到了火热的学科之中,去实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
然而,老天是公平的,尽管有些学科很热,并不是每个人都炼成了钢铁;尽管有些学科很冷,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冻成了冰棍儿。原因很简单,寒来暑往,构成了天道循环,万物皆有主,人道自去寻。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各个学科所能容纳的人数都保持在了自己的区间内。由于一些学科很是基本,从来没有在专业设置上被继续划分下去,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主要就是文、史、哲这三类,继续划分也是研究生教育的事。这三大学科在最近这些年也没有热过,从其名称上也看不出什么耀眼的地方,反而偏向应用的学科很是吃香,比如新闻、商学和法学。这也是很好理解的,电视上亮相的很多是记者,大家会不自觉地把商学与钱联系起来,名律师也收入不菲。
只不过,这些都是围城之外的视角。新闻系毕业的学生没有多少人成为了成功的主播或记者,商学院毕业的也没有多少人叱咤商场、腰缠万贯,法学院毕业的不一定能成为名律师或法官。毕竟,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几乎每所大学都开办了这些专业,每年毕业的人数难以计数。相比之下,一些所谓的冷门学科虽然近些年来有扩招现象,但还是维持在了比较小的规模,一方面招生的学校少,另一方面则是每个系没有那么大的招生量。
“冷”与“热”终究只是相对的测量,也是体感。就像在夏天,20℃是凉爽的
文档评论(0)